位於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臥龍自然保護區有世界最大的大熊貓半野生放養場“中華大熊貓園”,園內有大熊貓50餘隻;有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生態監測站、大熊貓博物館等等,是中外仰慕的生態旅遊勝地。
這個保護區建於1963年,是中國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1975年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2001年曾有一些科學工作者在國外發表文章,認為建立保護區會形成孤島,造成近親繁殖,並不利於熊貓保護,保護區內農民們仍在砍伐森林,也破壞了熊貓的生存環境。但臥龍的專家們認為,保護區已經使熊貓的種群穩中有升,1976年這裏有大熊貓150隻左右,箭竹開花,造成大量死亡,到1986~1987年便隻剩下了大約100隻,2000年又恢複到150隻以上了。當然,隨著人類活動日益頻繁,大熊貓的領土已經越來越小,並被分割在秦嶺、岷山、涼山幾大山係之中,確實會造成近親繁殖,進一步退化,因此,棲息地的保護便更加重要。現在全國以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已經建立了34個,可以覆蓋熊貓棲息地的70~80%,以後將進一步研究保護區內的管理以及在幾大山係之間進行生態移民,建立“綠色走廊”等問題,打破孤島狀態。
由於停止采伐已達30多年,因此臥龍的山變青了,沿漁子溪兩岸已經完全看不到塌方和泥石流留下的疤痕。山坡上覆蓋著針闊葉混交林,鐵杉、雲杉、鬆樹、槭樹、野櫻桃、椴樹、楊樹等高高低低、蓊蓊鬱鬱。路邊的落葉鬆林和落葉鬆覆蓋的小徑不但蔥綠,而且十分婆娑可愛,長長的樹枝、細細的葉片,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婀娜柔曼。公路兩旁的綠色灌叢中,還有開著黃花的棣棠、金絲梅,開著白花的獼猴桃、繡球花,粉紅的野薔薇,紫色的鬼吹簫,藍色的野豌豆……
大熊貓園裏,有的大熊貓在睡懶覺,有的伸展著四肢似乎在做體操,五隻年幼的大熊貓在架上玩耍,有一隻大熊貓靠著樹樁坐在地上,前足撐著下巴,一動也不動,極像一位“思考者”。
在飼養人員的支持下,我抱著“田田”在椅子上照了像。田田十分溫馴,隻顧吃掌裏的蘋果,隨你怎麼摟它、拍它都不反抗,真像個可愛的乖孩子……
和臥龍背靠背的是寶興,寶興在西南,臥龍在東北,高高的邛崍山脊把它們分開。臥龍已經名噪全球,寶興呢?
實際上寶興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大熊貓的地方。寶興全縣有大熊貓300餘隻,約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由寶興輸送到國內外的大熊貓已達118隻,截至2000年已有16隻作為國禮送到國外,約占國禮大熊貓的三分之二。
早在1869年3月11日法國傳教士戴維神父便在他的日記中記下了第一次看到大熊貓皮的情景:“在返回教堂的途中,這條山穀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個姓李的人邀請我們到他家去用茶點。在這個異教徒的家裏,我看到一張展開的那種著名的黑白熊皮。這張皮非常奇特……它可能成為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種!”1869年5月4在他的日記中又寫道:“我的獵手們在穆坪(當時寶興即為穆坪——作者注)東部地帶等候了兩個星期,今天回來時為我帶來了一隻黑白熊和六隻仰鼻猴。這隻黑白熊特別可愛。”後來戴維把它們送往巴黎,途中黑白熊死去,戴維隻得把它的皮送往巴黎國家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便名之曰大熊貓。
以後還有一些人陸續來到寶興捕捉大熊貓,但抵抗力極差的大熊貓總是在路途中死去,第一次把一隻活體大熊貓運到國外的是動物學者威廉?哈克奈斯的妻子露絲。為了完成病逝在中國的丈夫的遺願,她從美國來到寶興,在一位藏族獵人的幫助下,在高山的野核桃樹洞裏找到了一隻大熊貓幼崽,在寶興和上海喂養了一段時間後,1936年聖誕節前夕,露絲把它帶回到芝加哥動物園,一天內常常招來幾萬名遊客。
寶興境內夾金山北段東北坡的蜂桶寨,也是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裏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不但有大熊貓,還有金絲猴、羚牛、珙桐、連香、水香等珍貴動植物。高高的峰頂上白雪覆蓋,雲霧繚繞,若隱若現,和美麗的高山草甸共同構成了獨特的高原景色,靜謐而清幽,應該是大熊貓理想的棲息地。
但實際上這裏的情況卻令人擔憂。保護區嚴重缺乏經費——1983~1987年國家曾投入280萬元,以後國家不投入了,德國援助了10來萬元,美國又援助了一點,其餘便是靠自籌,自籌的途徑就是門票收入和出賣一點困山柴。由於地處偏遠地區,離成都市240多公裏,遊人不多,而且許多遊人屬於官方接待,門票收入一年隻有兩三萬元,調走一隻大熊貓也隻給很少一點點保護費,有時甚至隻來一個文件沒有一分錢,因此職工們和大熊貓們待遇都很差。40多名職工中隻有少部分屬於財政撥款,大部分仰仗“天保”的資金,每月的收入僅400~700餘元。熊貓們也僅僅以竹為生,為了讓它們能向遊人們表演吃竹子,能讓遊人們照相,多賺幾個門票錢,竟常常不得不讓這些“國寶”處於可憐的半饑餓狀態。
2001年12月一個下著小雪的下午我到了蜂桶寨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飼養場,強烈的感覺便是這裏和成都、和臥龍的條件簡直地無法相提並論。成都和臥龍凡是飼養大熊貓的地方都有漂亮的館舍、堂皇的賓館、整齊的綠化區,而這裏隻有幾間水泥做成的圈養室和簡陋的辦公室,到處冷冷清清。工作人員們的宿舍也極簡陋,房裏隻有一張舊桌、一張木床。吃飯是女職工們輪流做,夥食標準每月每人是100元左右。
熊貓仍然很可愛,但關在籠裏顯得很可憐,整個飼養場如今隻剩下4隻大熊貓了,而且聽說最近還有一隻要送往美國。
更讓人擔心的是,整個寶興的大熊貓數量已經急劇下降。據當地統計,1975年是324隻,到2001年隻剩下130隻左右。減少的原因有箭竹開花、病死、被獵殺,也有被大量調走。以致當地的人們感歎道:“本來應該放歸野外的沒有被放走,反而送進了動物園——動物園是熊貓的高級監獄而不是天堂!”
他們呼籲,為了真正保護這珍稀物種,能不能不再調走它,與此同時再健全保護管理係統?
國家準備除臥龍外,建立第二個熊貓基地時,寶興縣曾積極爭取,但最後這第二個基地沒有建在大熊貓的發現地寶興,而是建在雅安市的旅遊區碧峰峽了,對此,寶興人實在有些想不通,他們說,難道寶興隻有提供大熊貓的義務嗎?
但是,淳樸的寶興人民仍然在竭盡可能地對這些可愛的動物進行保護。
年收入僅僅兩三萬元的蜂桶寨保護區,2001年為了搶救一隻受傷的大熊貓,花去手術費(截肢)、醫療費等共兩萬多元,終於保住了它的生命。
兩位農婦上山扳筍子時,發現竹林裏躺著一隻奄奄一息的大熊貓,立即把它背到了保護區。經專家們檢查,這隻熊貓腹瀉、體內還有大量寄生蟲,經打針、吃藥有了好轉,而這兩位農婦隻得了幾十元誤工費。
1983年箭竹開花,大量熊貓被饑餓所迫下山覓食,為使它們不受人為的幹擾和獵狗的襲擊,寶興縣永富鄉的獵手們,竟忍痛“處決”了51隻獵狗、送走獵狗63隻。1985年5月的一個下午,巡邏組在山上發現了一隻饑餓無力的大熊貓,便一麵保護,一麵向鄉政府彙報。鄉黨委立即報告了縣領導小組,並指派鄉長肖月李帶領人員前往救援。縣領導小組在副縣長張廷益和林業局長崔學振的率領下,也趕到了現場。大家抬著鐵絲籠,背著鋤頭、彎刀,手提牛奶、豬排等,在陡峭的峽穀密林裏艱難地行進了20多公裏,修築了400米便道,架起了三座木橋……看見大熊貓後,有的人忙著生火熬牛奶玉米糊,有的采摘新筍、野花裝飾鐵絲籠……讓大熊貓飽餐一頓後,才抬著“花轎”下了山。晚上到達土巴溝時,老百姓特地組織了篝火晚會。第二天到中崗時,老百姓們沸騰了,夾道歡迎大熊貓到中崗安家落戶……和人類相處三天後,大熊貓再一次飽餐了豬排骨和白糖玉米糊後,才戀戀不舍地走進了中崗村出居溝內那片幸存的箭竹林。
鹽井鄉農民王全安家住在快樂溝的高山頂上,10多年來,每年冬天大熊貓都要到他家作客兩三次,每次兩三天到七八天,來客有時是一隻,有時是兩隻以上。最初大熊貓很膽小,走到門口,東瞧瞧西看看,見沒有動靜便跳上灶頭,先吃稀飯,再啃骨頭,小骨頭當場吃掉,大骨頭夾起便跑,生怕被人捉住。臨走還要帶走主人的鍋蓋、木盆、木瓢等用具。時間長了,見主人總是熱情接待,便不再膽怯,也不搬走主人的用具了。10多年來王全安為大熊貓準備的食品已經有大米100公斤、白糖10公斤、骨頭400公斤左右。
大熊貓巴斯是動物的超級明星,曾漂洋過海到美國表演雜技,包括騎自行車、玩皮球、行舉手禮以及其它一些高難動作,美國的觀眾達250萬人次。世界各國750多家報刊、電視台、廣播電台共發出“巴斯”獻藝的報道近兩萬篇。1990年在北京舉辦的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上,它和另一隻大熊貓“南南”曾站在敞篷車上向運動健兒們表示祝福。
巴斯是寶興縣巴斯溝的農婦李興玉和鄰居上山撿柴時發現的。當時正是農曆正月,氣溫很低,年幼的巴斯失足掉進了冰冷的河水裏,凍得渾身哆嗦,怎麼樣也上不了岸。李興玉冒著嚴寒,跳進了河水,奮力抱著30來斤的熊貓艱難地回到岸上。到岸上後讓鄰居們點燃幹柴為熊貓烘烤,她又跑回家拿來了紅糖、玉米麵和鋼鍋,熬了玉米麵糊後一勺一勺地喂到它的嘴裏……後來縣上的搶救人員來了,臨走時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們讓李興玉給它取個名字,李興玉想到小家夥遭難的地方在巴斯溝,於是就說:“幹脆叫它‘巴斯’吧,它以後出名了,也不會忘記我們的巴斯溝……”
磽磧藏族鄉牧民張艮書、藍卡兵兩人從牧場回家時,在海拔2300多米的高山上發現了一隻病重昏迷的大熊貓,於是便一個人留下看守,一個人冒雨趕了30公裏的山路報告鄉政府。鄉政府一麵讓林業站派人向蜂桶寨保護區報告,一麵組織搶救人員趕赴現場。縣林業局接到報告後,也立即組織車輛人員連夜趕到。
保護區工作人員楊文富一看,知道這隻熊貓病情十分嚴重,必須盡快搶救,便和藏民們一起將它抱進籠內,然後動員大家冒著大雨翻山越嶺把它抬到公路邊。為了搶時間,這天晚上搶救人員和藏族同胞們都沒有休息,當第二天上午到達公路邊時,全都筋疲力盡、渾身濕透。
縣醫院組成了救治組,由院長董芝堯親自負責。經過會診,這隻口吐白沫、嚴重脫水的熊貓已患有急性肺炎和慢性腸胃炎,生命危在旦夕,於是決定采用過去從來沒有采用過的穿刺靜脈滴注法進行搶救。經過醫生和護士們緊張的工作後,第二天晚上,熊貓便從昏迷中蘇醒並開始進食了。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熊貓之鄉”太多太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