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和天全縣、雨城區一樣,各地都有許多創造,結合退耕還林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整體趨勢。經過試點和全麵推行後,老百姓們積極擁護,熱情高漲,紛紛反映這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爭項目、超任務的現象竟普遍出現。
最早發現熊貓的寶興縣,由於多年來對森林的大量砍伐和對境內漢白玉的野蠻開采,造成洪災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十分嚴重,1964年因暴雨引發的泥石流,造成29人喪生,兩個生產隊遷徙;1966年的洪水又造成全縣鄉鄉受災,鹽井區機關被淹,死亡13人。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初就主動開始退耕還林。全縣退耕還林的土地達5萬畝左右,在這些土地上出現了五個萬畝林場,現今都已經鬱閉成林了。
在國家還沒有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之前,1997年縣委、縣政府又提出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進行退耕還林的設想,中央有關部委前來調研時,縣上曾製訂了詳細的規則。但是1999年10月四川省正式落實試點地區時,卻沒有寶興。
寶興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和省林業廳彙報,強調地處青衣江源頭,對長江的重要支流岷江生態環境影響極大,希望列入退耕還林範圍。後來一位主要省領導終於表了態:“寶興和名山積極性高,可以退,自學成才,以後省上認帳。”雅安市又調劑出退耕還林任務1萬畝,給予名山、寶興各5000畝。
於是,第一年寶興便完成了1.8萬畝,超額1.3萬畝。
但是,到年底,必須向退耕戶兌現錢、糧時,四川省隻同意兌現5000畝,寶興縣因為超額太多,還受到了批評。
怎麼辦?不能失信於民,寶興縣隻得向幹部們借了一個月的工資,向驗收合格的農戶兌現了錢、糧。
直到2001年寶興縣才正式納入退耕還林工程,任務為1.8萬畝。退耕主要實現了林草間種、林竹間種和林藥間種幾種模式,而其中林草間種是最主要的,利用林草間種,建立了優質牧草基地,全縣已經養兔5萬隻以上,有的村已經家家戶戶都在養兔了。
考察時我到了五龍鄉戰鬥村。已經到了冬季(12月),山上風很大,但農民並沒有在家裏休息,而仍然冒著寒風在退耕地的栗樹、核桃樹、枇杷樹下麵種草。
四組組長程永章是一位中年農民,他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裏去,捧出了一大堆山上生產的板栗和蘋果。這些果品大概都沒有上過化肥,個子都不大,但很甜。程永章還一再抱歉地說:“老婆不在,沒人整飯……”
我們參觀了程永章的兔舍,全是漢白玉搭建的,每隻兔子都有自己的“單間”,而且全帶著編號,考究而漂亮。盛產漢白玉的寶興,許多農民的兔窩都用漢白玉搭建,讓我大大地驚羨了一番,我想,這可能是全國最豪華的兔舍了。
程永章告訴我們,四組共45戶,全部進行了退耕還林,去年(2000)年退326畝,今年退112畝共退耕438畝,平均每戶9.7畝多,最多的一戶12畝。退耕後種了樹、種了草,然後就養兔,最多的養了120隻,兔舍規模好些達到300隻以上。有位姓朱的農民,全家5口人,已經賣了100多隻兔,估計年前可以賣到200隻,賣兔毛,一次收入又是2400多元,一年可以賣4次,因此全年的純收入可以突破萬元。至於程永章自己呢?他去年花1200元購進了30隻兔,又花300來元購買飼料,今年已經收入3000多元了。
談了退耕還林的好處後,程永章又談到了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今年到12月了,還沒兌現糧食。”有的農民已經退完了包產地,45戶中已經有20戶靠買糧生活,上麵不兌現糧食便大大地挫傷了農民們的積極性。有幾戶農民已經不願填退耕還林合同,說什麼“共產黨的東西燙”;還有些農民正醞釀“一家湊20元錢,到雅安、成都上訪,問電視上是咋說的,你們為啥不兌現?”還有農民說,如果等到明年春天都不給糧食,我們就幹脆“複耕”了……
程永章希望我們把這些問題趕快向上麵反映。
號稱“綠色明珠”和生態農業先進縣的洪雅縣,在退耕還林工程中,最初也並沒有列為試點縣,但由於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經過全縣特別是林業部門的努力,終於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1998年實施天保工程後,木材收入占縣財政四分之一的洪雅縣,便開始考慮以後農民的收入、林業職工的出路如何解決,經過反複研究,決定發展竹業。當時縣領導認為,種竹一方麵三至五年後便可以開始砍伐,在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情況下,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麵,通過竹業,政府可以收到特產稅和育林基金。於是縣委、縣政府正式作出決議,大力發展竹業。洪雅農民本有種竹的傳統,這個決議便迅速得到了大家的擁護。以後結合退耕還林,洪雅縣又把林竹結合,發展筍材兩用竹業基地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從1999年到2001年三年內便栽植各類竹子11.4萬畝,加上原有10萬畝,全縣已有20多萬畝竹林了。
除此之外,洪雅又大力推行林草結合,在退耕地幼竹幼樹的間隙地上種草,發展奶牛、山羊、兔等畜牧業。
除了林竹結合與林草結合外,洪雅還推行了林旅結合與林藥結合。林旅結合主要是在洪雅縣境內的省道、縣道至瓦屋山、玉屏山森林公園旅遊區等公路沿線兩旁建成綠色長廊。林藥結合主要是在林區、大山區間種黃連等中藥材。
如今,一走進洪雅縣境內,便到處可以看到這樣標語:“一頭奶牛就是一棵搖錢樹,一個生態園”,許多鄉、村都有龍頭企業陽坪乳品廠設立的牛奶收購點,許多農民在踴躍地交售牛奶,據核算,一頭奶牛一年可以收入七八千元。洪雅縣已經和新希望集團達成協議,準備盡快建成10萬頭乳牛和20萬畝優質草的基地。
花溪玉泉村便是2000年4月退耕後實行竹草結合的村之一。
玉泉村的退耕地共有604畝,在退耕地上,栽種一年多的慈竹已經有四五米高,開始露出了枝葉婆娑的姿態,再過一年便可以開始砍伐,用來紡織或造紙了。當地農民告訴我們,“一根竹子可以買一包五牛煙(1.5~2.5元)”,栽種五年後便進入了主伐期,七八年後進入盛期,而且由於竹的紮根很深——挖竹根時“腦殼都挖昏了還是挖不出來”,由此很利於水土保持。
玉泉村村主任劉世坤說,他門口一窩不大的慈竹,一年已經可以砍竹500多斤了。他還栽了一些雜交竹,不如慈竹長得快,但是竹筍更好。
劉世坤還說,過去全村隻有30多頭奶牛,退耕還林後一下子發展到160多頭。在他家的牛圈裏,我們看見有兩頭漂亮的花乳牛正在吃草。按他計算,一般兩畝地產的草再加一點飼料便可以養活一頭乳牛,每天產15公斤奶,每公斤當地的價格是1.63元,一年按300天算,便是7300多元了。
但是說起退耕還林村主任卻有了氣。他說剛開始動員時,有人怕政策不兌現,不願退,現在見政策兌現了,又嫌自己退得太少,還嫌不公平。實際上這些農民的意見也有一定道理,2000年洪雅縣退耕任務是2.5萬畝,但實際上卻完成了4.7萬畝,超過的部分怎麼辦?國家不給錢、糧,縣裏隻得讓一部分農民享受縣裏製定的竹基地政策——三年補助50元,這種補助標準無疑大大低於退耕還林的錢糧補助。於是他們對村主任有了意見,說他“巴結政府”,又懷疑他在“搗鬼”,便出手打了他……
說到這裏,這個三四十歲的漢子竟蹲在地上哭了起來,又用他的破西裝擦著眼淚吼道:“我不幹了,我不幹了!”
同行的林業局副局長隻得尷尬地安慰著他:“打人是不對的,我向鄉上反映,你不要生氣……不要生氣……”
但是我知道,如果不增加退耕還林的任務,讓所有的農民都享受同樣的政策,這個村的矛盾恐怕是很難解決的。
樂山市是四川省實施退耕還林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1978年小平同誌到峨眉時,發現這個著名風景區生態環境很差,便要求采取措施退耕還林,後來峨眉山市采取按人頭供應口糧的辦法退耕還林5000多畝。
1991年為了發展造紙工業,建立竹基地,便采用“公司+農戶”的辦法,在沐川用世行貸款陸續造林18萬餘畝,其中退耕地7萬餘畝。
1998年啟動天保工程後,國家林業局領導到樂山視察時,要求樂山市率先試行退耕還林。同年10月到11月,樂山市便組織農、林、政研室等部門,共同編製出了規劃。以後,在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還沒有出台前,樂山市已經在沙灣區進行試點了。與此同時,還提出了“退得下,造得起,能致富,不反彈”的工作要求,以及通過退耕還林實現的三大目標:“還出青山綠水,還出支柱產業,還出增收致富”,以後又總結出了“政策調動,科技推動,龍頭帶動,法律保障”等一係列經驗。
國家林業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都曾到樂山市進行調研,樂山市根據自己的體會,曾提出過許多建議和問題。最後中央根據樂山市和其他地區試行的情況,製定了一係列政策。
沙灣鎮鎮長鄧額超是第一批實踐退耕還林的人。
30多歲、麵龐黝黑中透出精明的鄧額超,高中畢業後參過軍,當過鄉鎮企業副廠長和村支書,在農村中算是個走南闖北、有見識的角色。在擔任順河村支書時,樂山市試行退耕還林,當時國家政策不明確,老百姓們不願意退,但是見多識廣的鄧額超卻意識到國家治理生態環境的決心,不但將自己種植的陡坡地退耕還林,而且還主動承包了100畝荒山的治理。他在這100畝荒山上栽種了竹、巨桉、甜柿、布朗李、板栗等,承包50年上交的租金是2.5萬元,但四五年間他已經收入十幾萬元了。
鄧額超的行為帶動了全村的老百姓,以後隨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老百姓們的積極性更高。目前全村沿公路和大渡河兩岸的陡坡地已經全部退耕,退耕還林地達1200畝左右。過去,在三四十度的陡坡地上還有人耕種,一下雨,山洪暴發,往往形成泥石流,泥沙大量衝上公路和大渡河,現在這種災難已經大大減少了。
退耕還林後,順河村的農民們有的大麵積承包荒山並和企業合作,建起了原料林;有的離土不離鄉,在鄉鎮上打工;有的離鄉不離土,遠赴雲南或四川省內的邊遠山區,種植水果、菜蔬或其它作物,有戶農民便全家到雲南承包了250畝香蕉的種植;有的既離鄉又離土,到外地搞起了建築業或第三產業。全村600多個勞動力中,轉移出去的已有200多人,大大增加了農民們的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沙灣區號召發展竹產業時,鄧額超又帶頭栽植了20多畝雜交竹,長勢也很好。他常說:“老百姓們家底薄,遇事怕失敗,你應該先試驗,試驗成功了,他們就會跟你一起幹了。”
擔任鎮長後,鄧額超操心的事更多,全鎮退耕還林的麵積已經達到1萬畝,今後還要再退5000畝。四川省本就盛產中藥材,沙灣區範店鄉已經形成中藥材的集散地,區委、區政府計劃在山區建成萬畝優質中藥材基地,沙灣鎮的部分山區也包括在內。連日來鄧額超正逐村進行調查,研究適合種植哪幾類藥材。
除此之外,他還要研究和落實對外出務工的農民們如何係統地培訓,讓他們在勞務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沙灣區的農民們在退耕還林中還有一條重要經驗是:對退耕地上種植的林木必須認真管理,不然幾年後荒山還是荒山。永利村的老支書譚世文說:“退耕,幹部要帶頭;管理,幹部也要帶頭。要給大家講道理,政府又給糧食又給補助,種了不管,對得起哪個?”
永利村退耕後栽種的雜交竹不但打過農藥,還施了三至四遍肥,長勢確實不錯。這種從廣西引進的品種,種下一年,新發的竹子便有大茶杯粗、五六米高,估計隻需兩年便可以間伐。我在竹林邊和譚世文及幾個農民交談,一談起竹子和退耕還林,大家便興致勃勃,一再稱讚這竹子長得“行勢”(茂盛),國家的政策好,林業局的工作做得好。瘦瘦的譚世文談吐不俗,他談起了生態環境的惡化,老虎、狐狸等野生動物的消失,也滿懷希望地對我說:“明年二三月你再來,我們這裏就鳥語花香了。”
幾個莊稼人都笑嘻嘻地表示,希望明年多給點退耕還林的麵積,隻留點口糧田就行了。
譚世文這個老莊稼還一再向我們強調,農村關鍵是觀念轉變,“觀念一轉,黃金萬兩;頭腦更新,遍地是金……”
退耕還林正促進著農民們觀念的轉變,這是退耕還林工程又一個巨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