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部請求中央對這些措施從資金上予以支持,並且啟動“大江大河源頭天然林保護工程”。
和四川省生態惡化南北對應的是陝西省榆林等地區經過長期治理後,生態狀況有了好轉。1997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薑春雲率隊到榆林、延安等地區進行了調查,並給中央寫出了《關於陝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調查報告》,江澤民總書記在報告上寫下了這樣的批示:
看了這個調查報告,感到很高興。陝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和經驗是好的。我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包括甘肅、陝西在內的黃河流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陝西曾經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的建都之地,在古代曆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所謂“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得多”就是古來描繪陝西一帶的自然風物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描述盛唐時期陝、甘的發展情景是“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後來由於曆經戰亂的破壞,加上自然災害和濫砍濫伐造成的損失,導致了陝、甘等西北地區的嚴重沙化、荒漠化,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因此受到極大製約。曆史遺留下來的這種惡劣的生態環境,要靠我們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齊心協力地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建設生態農業去加以根本的改觀。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鬥,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江總書記的批示對全國的生態建設產生了極大的鼓舞,1997年8月,國務院在陝北榆林、延安召開了“全國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現場經驗會”,薑春雲副總理在講話中大聲疾呼:“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危害,加劇群眾的貧因程度,嚴重製約可持續發展,加劇自然災難的發生。加緊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已經成為全國人民麵臨的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成為中華民族謀求生存發展的根本大計。”
會議上明確了全國生態建設近期目標是,15年之內基本遏製生態惡化的趨勢,森林覆蓋率達17%左右;中期目標是再用15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重點治理地區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遠期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全國建立適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係統,宜林地全部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30%左右,大部分地方實現山川秀美、江河清澈。
會議上還進一步確定全國生態治理的重點地區是黃河中上遊地區、長江中上遊及源頭地區、風沙區、南方諸河流域的石質山區、淮河海河流域的土石山區、草原區。對長江中上遊及源頭地區的治理措施是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加強防護林體係建設,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人工草地,增加林草植被。
會議還提出了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穩定的投入保障機製和政策扶持體係,重點大型生態保護治理工程要納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立項投資,以及盡快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製度等等。
以後,在黨的十五大和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上,都多次強調了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林業部派出了工作組深入長江、黃河上中遊各省進行調查研究,在後來形成的《調查報告》中,強調了四川省在長江上遊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並建議把川西三江一河(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大渡河)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當作國家大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予以重點扶持。
根據國家部署和林業部調查組的意見,從1997年9月到1998年3月,四川省計委和林業廳就長江流域(四川部分和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治理寫出了多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並要求實施“四川森工天然林保護工程”。1998年3月,在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開會期間,省委書記謝世傑和省長宋寶瑞再次當麵向朱鎔基總理彙報了四川的森工問題。在朱鎔基的批示下,4月底四川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上報了《實施四川森工轉營林保護天然林方案的請示》。
6月底,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林業局正式複函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了四川省提出的方案,並且對方案中涉及的內容、目標、人員分流和資金等問題作了具體批複。
根據國家的批複,四川省經過一係列緊鑼密鼓的研究和布置,終於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天然林禁止采伐這一壯舉。1999年元月《四川省天然林保護條列》被省人大審議通過,從此,四川省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進一步納入了法製軌道。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嫩江和鬆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後,黨中央、國務院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洪搶險的同時,又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泄洪,以工伐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的治理水患新思路,國務院作出決定,從1998年起全麵停止長江、黃河流域天然林采伐,搞好生態建設。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醞釀、修改、完善,2000年底國家林業局製訂的中國第一部《全國天然林資源保護方案》終於出爐,並經國務院批準。全國17個省(區、市)劃入了方案實施範圍。四川省涉及174個縣、28戶重點森工企業和兩個自然保護區,2000~2010年總投資為148億元,其中中央投入占80%。
1999年10月,四川省又在全國率先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省政府決定,將省內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14年內完成,以保護長江中上遊的生態環境。2000年圓滿完成了首期20萬公頃(300萬畝)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任務。
2000年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後,四川省委、省政府製訂了追趕型、跨越式的發展規劃,21世紀前10年四川的總體目標是:建成西部經濟強省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實現新的跨越。目前,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思想已逐漸深入人心,“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在林業部門、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四川西部林區已經扭轉了森林資源不斷減少的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01年底森林覆蓋率已經提高了0.9%,退耕還林涉及21個市、州,161個縣(市、區),210萬農戶、780多萬人口,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已由1200萬畝減少到700多萬畝。許多地方還結合這一工作進行了農業結構調整,為老百姓找到了新的致富途徑,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兩大工程僅2001年中央便投資24.6億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