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艱難的抉擇(1 / 3)

——正視現實反思過去——四海矚目“禁伐令”

正視現實反思過去

法國研究人類災難史的專家C?A愛爾維修曾這樣說:“每一個研究人類災難史的人都可以確信,世界上大部分不幸都來自人類自身的過失與無知。”

1998年夏天,中國暴發了一場大災難。長江洪水逞威,嫩江洪水逞威,連被稱為“銅幫鐵底”的鬆花江也暴發了特大洪水。在連續三個月之久的特大洪災中,一次高過一次的洪峰,一個又一個令人心驚膽戰的高水位,伴著災區人民無盡的苦難和無奈的淚水,震驚了全國,也震驚了世界。

800萬軍民投入了抗洪搶險,從共和國主席、總理到普通村民,從威儀凜然的將軍到剛參軍的普通一兵都來到了抗洪第一線。多少次,人們手挽著手、肩並著肩跳進激流惡浪中,用血肉之軀築成了一道保衛家園、保衛幸福生活的長城……

又有多少人,把寶貴的生命永遠獻出在與洪水的搏鬥中,譜寫出一首又一首悲壯的樂曲。

在這場災難中,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被波及,受災人口2.2億以上,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年增加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水災之後,痛定思痛,舉國上下從迷夢和恍惚中驚醒,正視現實,反思過去,展開了一場關於水災原因的大討論。

專家們紛紛指出,在20世紀中,長江曾發生了5次特大洪水——1931年、1954年、1991年、1994年和1998年。在1931年的洪水中,宜昌水文站測得的最大流量為每秒10萬立方米;1954年的洪災,宜昌流量為每秒6.68萬立方米;而1998的長江洪水、流量比1931年和1954年都少,每秒隻5萬~6.3萬立方米,但是卻在沿江形成了曆史上最高的水位,而且居高不下,持續時間很長,嚴重威脅了中下遊許多城鎮的安全,形成了“中流量、高水位、大災害”的特點,應該被認為是一場生態災難,是天災,也是人禍。

1998年長江大洪水的直接起因是由於全流域大規模降雨,這種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當然“厄爾尼諾”現象與大氣二氧化碳增多所造成的溫室效應也有關係),但是,1998年的降水量並不是曆史上最大的,長江汛期總流量僅200億立方米,為1954年1000億立方米的1/5,但是沿江多處多段卻出現了超曆史的最高水位,而且長時間沒有回落,這就充分說明,導致大洪水除了降雨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據曆史資料記載,從漢朝到清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長江共發生洪水災害214次,平均約10年1次,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卻幾乎每年1次。

這又是為什麼?

反思和討論之後,舉國上下終於認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形成長江洪災的重要原因。

1998年長江形成中流量、高水位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以致荊江段成為“懸江”,洞庭湖成為“懸湖”,這是長江上遊濫伐森林,天然林麵積急劇減少,生態防護功能減退,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的惡果。

專家們說,唐代至今,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大約減少了40%,涵養水源約減少了3000億立方米,等於毀掉了15個三峽水庫。

20世紀50年代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麵積為36萬多平方公裏,90年代增加到56萬平方公裏,土壤年侵蝕總量達到22.4億噸,超過了黃河流域的土壤侵蝕總量。

圍湖造田和泥沙淤積使沿江湖泊急劇萎縮,破壞了自然地理環境,使調蓄能力大幅度下降,是長江洪災發生的又一個原因。沿江的湖群有巨大的生態和調洪功能。但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50年代以後,長江中下遊的湖泊麵積已經消失了45%,損失蓄水容積560多億立方米。

經過反思和討論後,舉國上下終於猛醒,一致認識到這次大水災給中國敲起了最響亮、最沉重的警鍾,洪災的發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人為和社會因素。

天災雖不可避免,但人禍卻必須反思,許多專家和普通群眾對建國以來的生態倫理觀念和具體政策進行了研究。幡然猛醒之後,人們紛紛發出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家園的呼籲,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實現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這次討論是中國人20世紀生態文明思想的一次重要啟蒙,也是20世紀中國人一次偉大的覺醒。

從此,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步入了新的曆史時期。

1998年9月29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講話中提出要“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並強調“中央對進一步做好生態保護和水利建設提出了總的要求,國務院已進行了具體部署,各地各部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抓緊安排,確保落實。”

1998年10月14日,在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用相當篇幅從戰略高度強調了改善生態問題,並具體闡述了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做法,鄭重指出:

改善生態環境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也是防禦旱澇等自然災害的根本措施。要大力提高森林覆蓋率,使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生態工程建設要同國土整治、產業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要把黃河長江上中遊地區、風沙區和草原區作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大力植樹種草,實行封山育林,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提高防禦風沙能力,切實改變江河泥沙嚴重淤積、草原沙化的狀況。依法保護森林資源。從現在起就要調整森工企業的主營方向,變伐木為營林,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切實保護大江大河上遊的森林植被,禁止毀林毀草開荒和圍湖造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治理草原退化沙化堿化,加強草原建設和保護。

緊接著,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幹意見》,進一步強調要“實行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防上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並宣布“從現在起,全麵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遊的天然林采伐”,“從現在起,堅決製止毀林開荒,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施25度以上坡地的退耕還林,加快25度以下坡地‘坡改梯’。”

1999年新年伊始,《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正式出台。

從此,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再是“紙上談兵”。

四海矚目“禁伐令”

麵對未來,選擇生態環境的製高點,“挽救長江”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