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劉瑾,也是一個多行不義的人。由於善於察言觀色,他深受明武宗的信任,爬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他見武宗沉溺於驕奢淫逸中,便趁機專擅朝政,當時的人稱明武宗為“坐皇帝”,稱他為“立皇帝”。劉瑾知道負責勸諫的言官們對他的威脅很大,所以他對正直的言官借故進行罷免。他處罰大臣的方法很多,一是所謂的罰米以供應邊境。因為處罰的數目很大,很多大臣被罰得破產。而他最狠毒的是去衣廷杖。明朝原來的廷杖隻是對有錯誤的大臣所進行的一種侮辱,所以行刑時允許用氈、毯以及棉衣墊在身上。但劉瑾卻要大臣脫衣受刑,結果有的大臣被當場打死。劉瑾還造了一種大枷,有一百五十斤重,被他迫害的大臣戴上這種枷後,沒幾天便被拖累致死。
有了權勢之後,劉瑾和很多貪官一樣也開始斂財。他的膽子比一般的貪官大很多,因為他的上邊僅有一個皇帝。他利用權勢,肆意貪汙,當時官員凡進京朝見皇帝,或從外地出差歸來,都得先見過劉瑾,送上份厚禮,才能去見皇帝。
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曾將他列入過去一千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單。至於他的財產,據清人趙翼《二十二史劄記》所載,劉瑾被抄家時有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餘萬兩,其他珍寶無法統計。後來,劉瑾竟然還動了篡位之心,因此被千刀萬剮、淩遲處死。淩遲處死後,他的肉被公開出售,受過其傷害的人家,紛紛用錢買下劉瑾已被割成細條塊的肉生吃下去,以解心頭之恨。這正應了那句“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古語。
這種將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幹了壞事不知悔改,反倒以為自己占了便宜的人,一定是沒有好下場的。共叔段與劉瑾當年是何等的威風,可最終不是被迫自殺,就是被人千刀萬剮,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遭到世人的唾罵。
為人處世,不妨多一點善良、同情和憐憫之心。對他人的敬畏就是對自己的尊重,在心裏永遠也不要有欺人的念頭,明智的人是不會把自己引向絕路的。那些欺壓他人的人,其實一點頭腦也沒有,俗話說“狗急還跳牆”,你把人逼急了,他是會跟你拚命的。
5.靜觀其變,適時而動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他的兒子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到了烏桓。曹操又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之後,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手下的將軍們都勸曹操一鼓作氣平複遼東,捉拿袁氏兄弟。曹操哈哈大笑說:“爾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袁氏兄弟的頭送上門來。”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而眾將都將信將疑。再說公孫康聽說袁氏兄弟來歸降,不禁心有疑慮,當年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袁氏兄弟,如同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自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明白如果收留袁氏兄弟,他二人以後必定會算計自己,再者收留他們肯定會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公孫康又考慮到,如果曹操進攻遼東,收留袁氏兄弟就可以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沒有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袁氏兄弟有害無益。於是公孫康預設伏兵,召見袁氏兄弟,並一舉將他們擒住了,又割下了他們的首級,派人送到曹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