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訥作為像國務院總理一樣的大官,要強行趕走一個普通的小老百姓,可以說是不用費吹灰之力。但嚴訥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施惠於人,使那家人主動獻房,這不僅是嚴訥做人有著高尚品德,也是他做事有著過人的智慧。也正是因為此他在明朝中晚期黑暗的官場做官多年,卻可以得到善終。因為他明白,以強製的手段來處理事情,也許能夠做得很快,但是這往往會傷害到別人,傷害到了別人,就會給自己留下後遺症。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舍得小利,著眼未來”這是一個既不傷害對方,又有利於自己的最好辦法。
公元前548年,齊國的齊莊公被人殺死了。齊莊公同父異母的弟弟杵臼被立為國君,他就是齊景公。齊景公這人窮奢極欲,嗜好大興土木。他修建了不少的樓台宮室,又搜集不少的良犬駿馬。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和壓製民眾的不滿情緒,他向老百姓征收重稅,還實施了很重的刑罰,老百姓的怨氣更大了。景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尾,一個叫公子夏。這兩個人早想奪取王位。他們針對景公的倒行逆施,開始施恩於民眾。景公卻沒有察覺公子尾、公子夏的用心,還覺得他們隻做些討好小老百姓的事情,真是可笑極了。
有一次,景公前往晉國訪問。晉平公舉行酒宴招待他,坐陪的有晉國著名的樂師師曠。師曠不僅精通樂理,而且懂得如何治理國家。齊景公很早就聽說他的大名,所以酒宴剛一開始,景公就畢恭畢敬地向師曠求教治國為政的道理。師曠淡淡地回答了一句:“必須善待老百姓!”景公覺得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就沒有在意。酒喝到差不多時,景公又想從師曠那裏討教一些治國的高招,便再次向他求教:“太師,你還有什麼能賜教寡人的高招呢?”而師曠卻還是那句“必須要善待老百姓”的話。景公心想或許是師曠徒有其名吧,怎麼翻來覆去總是這麼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呢?
酒宴結束之後,景公就要回賓館去了,師曠來送他。景公有些不甘心,就第三次向師曠求教,師曠仍然重複了那句已說過兩遍的話。景公回到賓館後,越想心裏越不塌實,師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這句話,難道真的有所指嗎?想著,想著,景公突然醒悟到:弟弟公子尾、公子夏在國內大得民心,原因就在於他們施恩於民。他們獲得了民眾的擁戴,豈不構成了對自己的威脅?想到這裏,景公嚇出了一身冷汗。景公回國之後,立即下令打開糧倉,賑濟饑民,並把府庫中多餘的財物,分發給孤寡的老人。他還下令後宮中,未曾受過寵幸的宮女,將她們嫁給民間的無妻百姓。對於年屆古稀的老人,都由國家供給糧米。他如此竭盡全力地施加恩德於民眾,漸漸地民心朝向了景公這邊。這樣過了兩年,景公的兩個弟弟感到景公威信日高,地位更加鞏固,見篡位難以成功,便都逃亡到了國外。齊景公這時,才從心底生出了對師曠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齊景公是個國君,為了得到老百姓對自己的支持,他還不得不施加恩德於民眾。我們一個普通人,為了能在將來得到他人的支持,難道還不應該舍得眼前的一些小利嗎?
為了維持與他人的關係,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要做攻心活動。很多人在進退之時,不懂得攻心之術,所以往往是進退兩難。“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舍得小利,著眼未來的辦法,就是最好的攻心術。
4.多行不義必自斃
義在我國是一個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意是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事情。“多行不義必自斃”,意思是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這句話出自《左傳?隱公元年》。
春秋時期,鄭國的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鄭莊公,一個就是共叔段。因為鄭莊公出生時難產,母親薑氏受到了驚嚇,所以母親不喜歡他,而寵愛他的弟弟叔段。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共叔段在母親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他仗著母親的支持,從不把尊君治民的事放在心上,並積極進行著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鄭莊公的一個大臣知道後,勸莊公說:“您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莊公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一個人若是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就在共叔段準備與母親薑氏裏應外合攻下鄭都時,早有防備的莊公,趁機出奇兵攻打他的老窩。長期受到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了戰鬥,多行不義的共叔段很快就兵敗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