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其一生,悉於國恥世變中度過,蒿目憂心,不能自己。故自少壯以迄於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享年雖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則雲變波折,與清末民初之時局相響應。”
梁啟超以“善變”聞名於世。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創辦《新民叢報》,宣傳“新民”思想,為開啟民智鼓與呼。辛亥革命後,他回國參與政治,兩次討伐複辟,再造共和。他繼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並將這一傳統轉變成新的人格和社會理想,在不斷的“變”裏,其宗旨和目的始終不變,“其方法雖變,然其所以愛國者未嚐變也”。
重新打量梁氏家族諸人的命途,可以明顯地看到時代的印記:
20世紀30年代,東城北總布胡同3號是北平知識界有名的文化沙龍,梁家第二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是這個沙龍的核心;抗戰爆發後,梁家兄弟姐妹開始了8年的各自漂泊,最艱辛的日子裏,他們也對中國保持著純潔的信念,對於工作保持著最高的熱情;新中國成立,梁思懿、梁思禮從海外回到祖國,同船的一些人選擇了台灣;1953年,北京古建築岌岌可危,林徽因對高層領導說:“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曆史的真古董……你們遲早會後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文革”時期,梁思成、梁思順、梁思達和梁思莊都受到巨大衝擊;梁家第三代梁從誡畢業於北大曆史係,1994年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每年他都要在兩會上發表有關環保的激烈言論……他們的每一個腳印裏,都有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命運的投影,都有著難以磨滅的家族與個體的淚與笑。
重新回溯梁啟超和梁氏家族的興衰起伏,不難發現在每個時代,梁啟超家族都很積極地參與進了時代變革中。大軍壓境時,不曾逃避“匹夫”的重任;社會動蕩時,不曾因個人得失而放棄對真理和夢想的追求;遭遇懷疑時,不曾動搖過自己的信念。一路都堅持著自己所追求的理想道路。所以,我們在這個家譜上看到了很多載錄曆史的名字,這其中的每一個,都在自己的領域中卓有建樹,是後人模仿的對象。
而當他們自己回望自己的一生時,同樣為自己的倔強堅持感到值得和驕傲。
在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影片《永恒的一天》中,講述了逝、腐,以及逝和腐中的生命的甜美。也許,全部的藝術,所有人的精彩人生講述的都是同樣的主題:永恒佇立於消逝之中,愛與時間的抗衡。那些堅持自己信念的人就是那個倔強的孩子,如同《極地戀人》中孩童時代的Otto,他們不甘向時間低頭。他們以各自的創造對抗時間,他們折下無數的紙飛機,從生活狹小肮髒的窗口向外放飛,上麵僅寫著一句話:時間一成不變。荷馬、普魯斯特、赫拉巴爾,每一個了不起的名字,都寫下了這句話。他們消失了,腐敗了,但他們是英雄。
近年來,隨著層出不窮的新事件、新現象的發生,人們發現年輕一代對於四書五經、百家思想知之甚少,年輕人口中更多念的是周傑倫的名字,這讓教育學家和家長們頗為心焦,中國人民大學專門開了國學專業,伴隨著易中天和於丹兩位專家學者在百家講壇的走紅,社會上掀起了國學熱。人們開始重新認識閱讀曆史、閱讀經典的意義。讀經典,是為了讓我們更多地了解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多多吸收其中的養料。這也是經典之所以曆經千百年之後仍被尊為經典的意義和原因。經典因為歲月悠長而曆久彌香。
希望我們也成為這般倔強的孩子,拒絕向時間以及違背自然規律和社會人文的事件認輸或妥協。因為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會逝去,愛不會結束。那些努力付出會從時光的指縫間漏出,時間捉不住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