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後來,我們看到的將隻是一份病曆,但是,斯蒂芬森後來所做的讓這一切變成了一個傳說。
一次過萬聖節他因為碰到門檻而弄斷腿而變得歇斯底裏時,媽媽問他,“這將成為你的禮物還是重擔?”自此,斯蒂芬森開始了自己的蛻變過程。11歲時,做了“成骨不全病”的病友會發言人。17歲時,成為了一個勵誌演講者。曾在美國德保羅大學主修政治學,做過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實習生,克林頓在一段錄像中對斯蒂芬森的工作表示了認可,美國共和黨議員威廉?利平斯基在斯蒂芬森2001年大學畢業時給予他高度評價。
他現在是一個勵誌演講師;他的書《遠離你的“但是”》剛剛出版,這本書想告訴讀者“如何結束自我摧毀,如何堅持你自己”;4月25日,美國A&E電視網絡公司為他拍攝了電視紀錄片;他正在攻讀臨床催眠專業的博士學位;他開辦了孤兒院,收留殘疾兒童;他辦有一個夏令營,目標是消除孩子們中的“自我摧毀”;他還想競選美國國會議員……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人可以到達的程度遠遠超過人的極限。斯蒂芬森可以肆無忌憚地去埋怨命運不公而沒有任何不妥,當然如果他那樣做了,便沒有了這個傳奇。
斯蒂芬森舍去了自己埋怨的權利,將埋怨的時間用在了自我發現和自我提高上。而他的努力也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尊重和欽佩。他自信地宣布“3英尺高,坐在輪椅上,隻是我人生的2%,我可以更能幹,我在做大事”。斯蒂芬森用自己切身的生命體驗告訴我們:人生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
我們要做一個懂得“取舍”的人,舍得,並非什麼都舍。世間有許多舍不得的,比如愛情、親情、友情,等等。舍不得,偏要舍得,必然為人所不齒。
舍得,並非什麼都能“得”。舍棄的,有可能永遠失去。舍棄此時此刻,就不會再有此時此刻;舍棄真正的朋友,就不會擁有真正的友情。
事情的結果往往是這樣:舍得,可使人得到許多回報;舍不得,可能使人遺憾終生。舍去對現實殘酷的不斷抱怨,才能看清殘酷之外的風景,也才能真正去欣賞生命。
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也許能對你有所啟發。
沙灘的水窪裏有成百上千的小魚被困,一個小男孩撿起小魚,把他們放回大海。別人說:“孩子,這水窪裏小魚成百上千條,你救不過來的。”孩子一邊撿魚一邊回答:“這一條魚在乎,這一條也在乎……”
是的,有時候看起來堅持下去意義不大。斯蒂芬森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肯定不止一次地想放棄,其辛苦程度不亞於以一己之力挽救整個水窪的魚。但是他沒有停下來,因為他知道,自己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才能收獲活著的價值。
正如偉大導師馬克思在17歲時認定的擇業觀那樣,舍去浮華享受,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的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7.讓自己成為贏家
1873年,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在《三十自述》裏,他交代了自己出生的時代背景:“太平天國亡於金陵後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後一年,普法戰爭後三年,而意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
清末民初,帝國的衰亡,極權的崩潰,從政治到社會,從生活到心態,從思想到學術,都顯現出一種半新半舊、亦新亦舊又互滲互動的狀態。梁啟超半個世紀中的所有追求與惶惑,困境與出路,誤解與洞見,皆因時代而起。正如蕭公權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