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認為金玉滿堂,沒有人能永遠守得住;富貴而又驕橫,便會招來禍患。所以成就了功業,就要知道收斂而不是占有功績,這才符合做人的道理。這是真正的智者之言,懂得老子“功成身退”道理的人其實不少,但真正能身體力行者則微乎其微。
孫武曾經協助吳王闔閭,消滅了當時強大的楚國,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繼位的吳王夫差漸漸地開始自以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也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嘉。孫武見到這種情況,便抽身退隱江湖。據說在臨走之前,孫武對好朋友伍子胥說:“您知道氣候的變化嗎?熱天過去了,冷天就要到來;春天過去了,秋天就要到來。功勞有了之後卻還不肯退隱,將是後患無窮。我並不是隻想保全自己,你也跟我一起走吧。”而伍子胥卻不以為然。
有一次,吳王夫差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力,新立的國君軟弱,就要出兵攻打齊國。伍子胥規勸說:“我們的老對手,越王勾踐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鏟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於攻打齊國,這不是很荒謬的嗎?”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發兵攻打齊國,並在艾陵這個地方大敗齊軍,並懾服了附近的鄒國和魯國。從此,吳王夫差就更少聽從伍子胥的計謀了。
四年後,吳王夫差又要北上攻打齊國,越王勾踐采用孔子的學生子貢的計謀,就帶領著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並把貴重的寶物敬獻給太宰伯嚭。太宰伯嚭多次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就沒日沒夜地在吳王麵前替越國說好話。而吳王總是相信和采納太宰伯嚭的計謀。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心腹大患,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不然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派他出使齊國。伍子胥臨行前對他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和吳國一起毀滅,沒有好處。”於是,他就把兒子托付給了齊國的一個朋友,而自己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
太宰伯嚭就趁機在吳王麵前說他的壞話。他說:“伍子胥為人強硬凶惡,沒有情義,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他認為不可以,大王卻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而他因為自己計謀沒被采用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強行諫阻,並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他現在不被信用,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大王要有所戒備才行。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托付給了齊國人。”吳王說:“沒有你這番話,我也懷疑他了。”
於是,吳王就派使臣把“屬鏤”劍賜給伍子胥,並要他自殺。伍子胥仰望天空歎息說:“唉!伯嚭這個小人將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我曾經忠心地輔助你父親,並使他稱霸天下。你還沒確定為王位繼承人時,我在先王麵前冒死相爭。我雖然不希望你能報答,可現在你也不應該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說完,伍子胥又對自己的手下說:“你們一定要挖出我的眼珠,並把它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我要看著將來越國是怎樣進入都城,滅掉我們吳國的。”於是,伍子胥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裏,丟到大江裏去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吳王夫差留守在國內的太子。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消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而勾踐的大臣範蠡堅決主張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地拔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