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據《吳越春秋》記載:範蠡在協助越王勾踐複國以後即功成身退。臨走時還留下一封信,勸自己的朋友文種急流勇退。範蠡在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共富貴,你要及時地走呀!”但文種沒有聽從範蠡的勸告及時隱退,而是裝病不肯上朝。後來果如範蠡所言,勾踐賜給文種“屬鏤”劍,也就是當初吳王夫差命伍子胥自刎之劍,並對他說:“先生教寡人七種殺人滅國的方法,寡人用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還有四種就在先生身上用用吧。”文種臨死前仰天長歎:“古人說:‘大德不報。’我不聽範少伯(範蠡)之言,乃為越王所殺,豈不是太蠢了!”
文種是太蠢了,不僅是範蠡跟他說過,前麵還有伍子胥之死這樣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在那裏,他竟然都沒有看見,那麼被殺害又有什麼奇怪的呢?可惜曆史上像孫武、範蠡那樣功成身退的人不多,像伍子胥、文種一樣功成不退的人倒很多,像後來的韓信、英布、彭越等人貪圖富貴不退,最後都被劉邦、呂後殺害。也許正如孟子說的:“欲貴者,人之同心也。”貪圖功名富貴固然是人之常情,無論古今,概莫能外。我國解放初期,幹部評銜定級,也有人為此爭吵不休,甚至是痛哭流涕。毛主席就曾經說:“我們現在有些同誌,他們是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評級時。”讀了上麵的故事,我們就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在公司、在單位有了功勞後,不要居功,更不能貪功,否則,被疏遠、被辭退,都是很有可能的。
12.審時度勢才能恰到好處
做事情的最佳狀態當然是恰到好處,要達到這個狀態就得要學會審時度勢。所謂審時度勢,就是說要仔細觀察,研究、分析時勢,估計情況的變化,以達到行動的最佳效果。而生活的難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麼。當然,生活中的妙處也在這裏,那些善於審時度勢的人,總是會讓人讚歎不已。
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陳平,就是一個善於審時度勢的人。
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天下就是群雄並起。陳平先是在項羽手下做事,然而剛愎自用的項羽並不重視他,陳平鬱鬱不得誌。後來,他在鴻門宴上見到了劉邦,並認為劉邦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才華橫溢的陳平就“身在楚營心在漢”了。鴻門宴之後,項羽聽信了範增的主意,把劉邦軟禁在鹹陽。劉邦問張良應該怎麼辦,可張良也身陷敵營,一籌莫展。這時,他想到了陳平,張良決定孤注一擲,於是他暗中找到了陳平。
這兩個聰明人一見如故,臨別時張良直言來訪的意圖,陳平思考片刻後,說:“要從項羽身邊救出劉邦,首先要讓範增離開項羽一些天,不然怎麼也不行。”可是怎麼樣才能讓範增離開,並還不讓他懷疑呢?範增曾經向項羽的叔叔項梁獻策說:“秦滅六國,楚國最為冤屈,所以有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您起兵江東,楚國的百姓之所以跟從您,是因為您家人世代都是楚國的將軍,隻有你們才能恢複楚國。”項梁采納了範增的建議,便以楚王的後裔為楚懷王,又假借他的名號來號令天下。後來楚懷王見項羽為人殘暴,便不肯重用他,而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也更沒把楚懷王放在眼裏。不料,楚懷王雖然隻是名義的王,但項羽的做法還是讓天下的諸侯們都很不滿意。
於是,第二天,陳平就跟項羽說:“如果給懷王上義帝的尊號,並送他到郴州去養老,這樣就能以此號召天下了。”這次陳平的話,正中項羽的心意。不久,範增上朝見項羽,項羽便這樣對範增說。範增一聽也覺得有理,便說:“大王,這事兒還真得解決,宜快不宜遲。而且,這事兒還就得我去。”但範增畢竟也是很高明的謀士,臨行前向項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讓劉邦回到漢中,項羽答應後,範增才走。陳平估計範增走遠了,就趁著早朝奏上一本說:“天下剛安定下來,必須節約。現在諸侯們聚集鹹陽,每路兵馬都不下四萬人,軍糧的負擔極重,若不趕快讓諸侯們回國,恐怕老百姓就負擔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