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軍完畢,出了營門,文帝感慨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啊!那些灞上和棘門的軍隊,簡直是兒戲一般。”
一個月後,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軍隊撤兵,然後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後來,文帝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以後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文帝去世後,景帝讓周亞夫做了驃騎將軍。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辭職了,景帝便任命周亞夫為丞相,景帝對他非常器重。不料周亞夫最後卻落個悲慘的結局。
有一次,景帝要廢掉栗太子劉榮,當時周亞夫卻反對。後來,竇太後想讓景帝封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在景帝和周亞夫商量時,周亞夫說劉邦說過,不姓劉的不能封王,沒有功勞的不能封侯,如果封了王信為侯,就是違背先祖的誓約。景帝聽了無話可說,竇太後心裏也很不高興。還有一次,匈奴有五位將軍歸順了漢朝,景帝非常高興,想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其他人也歸順漢朝。但周亞夫又反對說:“如果這些背叛國家的人都能封侯,那以後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景帝聽了又很不高興,然後將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亞夫見景帝不聽自己的,一氣之下托病辭職了。
此後,景帝又把他召進宮中設宴招待,想試探他脾氣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麵前不給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周亞夫聽了,很不情願地向景帝跪下謝罪。景帝剛說了個“起”,他就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景帝再說話,就自己走了。景帝歎息著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這事剛過去,周亞夫的兒子又惹禍了。原來兒子見周亞夫年老了,就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他去世發喪時用。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周亞夫的兒子不僅給傭工的期限少,還不想早點給人工錢,結果心有怨氣的傭工就告發他要謀反。
景帝就派人來追查此事。負責調查的人叫來周亞夫,詢問原因。周亞夫不知道兒子做了什麼,對問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負責的人以為他在賭氣,便向景帝報告了。景帝很生氣,將周亞夫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周亞夫受此屈辱,無法忍受,於是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稱讚的同時,也為他惋惜,說他因為過於耿直,對皇帝不尊重,結果導致悲劇結局,令人慨歎。
事物發展的規律是:盛極則衰,樂極則哀,滿者必溢,盈者必損。因此,在人生的征途中,要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否則必將招致禍害。周勃見好就收,所以雖然有危險,卻還是能善終;而他的兒子周亞夫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皇帝鬥氣,結果被活活氣死,這就是過猶不及。所謂“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其道理便在於此。所以見好就收,別老想著撈更多。就如同買股票一樣,漲了還想漲,結果呢?跌了!如果當初少賺點,不是就全賺回來了嗎?起碼也可以少虧一點。
見好就收是很難做到的,畢竟說和做是兩回事,但有一點至少要明白:做什麼事都不能太過分,就如同掙錢一樣,每個人都知道錢是非常好的東西,也希望自己能有很多很多的錢。但錢多真的就很好嗎?錢多之後會受到別人的妒忌,會受到惡人的陷害,會受到賊人的偷搶。適可而止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