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過程的價值(1 / 1)

小學時常常要在課堂上默寫生字,記得剛學“染”這個字的時候,大家總是把右上角的“九”寫成“丸”。老師就告訴我們,古代的染料裏除了植物和水之外,還要放酒,所以“染”字裏才有“九”,這跟“丸子”沒有任何關係。打那兒以後,每寫到這個字,就會想起老師的那段話,自然再也沒錯過。但卻因此留下了疑問,染料裏幹嗎要放酒?後來才知道,這就是中國古人所獨創的製造靛藍的技術。

提起靛藍你會聯想到什麼呢?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勞動布工作服?發源於美國西部牧場的牛仔褲?無非如此。這種最普通最廉價的染料鮮少用於高級織物,又怎會跟奢侈品掛上鉤呢?說起來,還是跟“染”字裏的那個“九”(酒)有關……

靛藍是從植物中直接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染料。早期直接用水浸泡藍草所製成的染料不能保存,當天用不完就得報廢。而藍草又是有季節性的,所以,最初隻有在藍草收獲季才能染布,這是件讓先人們非常頭痛的事情。後來發明了製取靛藍的技術,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通過向染液加入石灰,吸附染液中的藍色素並沉澱,製成藍泥即可保存染料。但要把藍泥再還原成染液,就並非加水那麼簡單了(這可不是衝奶粉),還要加入草木灰、酵母和酒,並不斷地翻攪和加溫,使其發酵才能還原。

靛藍技術雖然解決了染色受季節限製的問題,但卻對染匠提出了極高的技術要求。因為還原的靛藍染液並非藍色,而是綠色,浸染的織物也是綠色,撈出後暴露在空氣中,經過氧化才慢慢變成藍色。藍染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發酵、氧化甚至天氣都會影響顏色的濃淡深淺。為了讓織物精確地呈現出想要的顏色,染匠必須具備複雜的技巧和精準的判斷力,他們不能通過染液的顏色來直接掌控織物的染色結果,隻能靠控製染液的發酵以及織物的氧化來間接“調控”。以水溫和翻攪來控製發酵,通過染液的泡沫、氣味和質感判斷發酵程度;以提起織物的次數和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來控製氧化,通過色澤的微妙變化判斷氧化程度。每一項變化都非常細微,每一次操作都僅憑預測,最終卻能算度精準地控製顏色。這樣的染匠必須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具備良好的色彩感覺和敏銳的觀察能力,隻有經過長期曆練方能勝任,這使得在古代染匠隻是少數人的專業。

藍染的魅力在於它的千般變數、萬種色澤,而這魅力來源於那獨特的氧化還原過程。染匠的價值在於他們能控製變數、創造色澤,這價值來源於那漫長的經驗積累過程。這些過程都不能縮短、不能加速,更不能跨越。盡管靛藍多用來染普通的棉布,但織物的廉價並不代表其工藝價值的廉價,更不代表染匠技藝的廉價。相反,正是大量的市場需求支撐著這古老的染坊行業和染匠職業,令高工藝價值、高人才成本與低產品價格達致平衡。然而,伴隨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化學染也瞬間取代了植物染,市場需求的急遽萎縮,讓靛藍工藝的高人才成本無法被分攤,技藝高超的染匠也已所剩無幾,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一條純手工的植物染牛仔褲,在日本要賣到合人民幣好幾千元,如果是名師設計,售價更高達兩萬元人民幣。早年屬於尋常百姓的靛藍,今日卻成為稀少而高價的奢侈品,這不單是因為需求的減少,更是因為染匠的成才過程不能因需求減少而縮短,這又是古老的靛藍工藝的特性所決定的,所以說它和“染”字裏的“九”(久)有關。

植物靛藍之所以適合染棉布,還因為它有兩個奇妙的特性,一是能增加棉纖維的強度,使棉布更結實;二是在色牢度上與其他染料相反,耐日曬而不耐磨,正是這兩個特性造就了當今的牛仔褲文化。靛藍棉布的堅固使牛仔們可以長久地穿著,越穿越舒服,越穿越貼身。長久的穿著導致摩擦部位的褪色,形成自然的漸變、褶皺的紋理和整體的變色,讓它有了時間之味和滄桑之美,這體現了另一種過程的價值——使用的過程,它同樣不能縮短、不能加速、不能跨越。所以,在現代人心目中,褪色已然成為牛仔褲的靈魂。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許就不會認為一條百年前的牛仔褲拍賣了十幾萬是炒作了,畢竟,那是一條百年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