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看那一匹匹活蹦亂跳的馬(3)(1 / 1)

敘述回到七年以前,回到世紀之交的1999年。

剛好四十歲的陳江寧徒步來到了三林鎮薏德村,即今天的輝煌騎馬場的地塊上。

展現在陳江寧眼前的景象隻能用“荒涼”、“荒蕪”加以形容。曾經的農場因為經營不善而就此倒閉,留下了一些在風中搖搖欲墜、似乎立刻便要傾覆的房舍,此外便是比成人還要高上許多的遍地野草。陳江寧看見昂子魚在小河中興奮地遊動,看見癩蛤蟆在草叢中生動地蹦躂,看見許多野鳥“嘩喇喇”地從水田中飛起,如此優雅、悠閑地在他的頭頂上盤旋,仿佛在對他行著注目禮。

後來的馬場門衛,1999年的農場門衛這樣說道:已經記不得有多少人到這裏看過場地了,但看完後全都走了,再也沒有回來,他們認為在這裏做事風險太大了。唯獨陳江寧在這裏拍板成交,一共是100畝土地,6萬6千平方米,他決定在這片土地上辦一個馬場:野趣好啊,馬場就要這份心曠神怡的野趣。後來的馬場門衛當然不可能了解陳江寧熱愛馬的那部曆史,在雜草叢生、野渡無人的三林鎮一邊辦上一個馬場,這之中盡管有著資本運作的強勁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陳江寧自小那份對馬的濃烈感情,這份感情可以讓陳江寧將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放到利潤之上,而這是被老卡爾所定義、所判斷的一般資本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敘述由此再向前推去。

假如說對馬的熱愛可以追溯到遺傳基因的話,那麼,父親便是陳江寧後來曆史的最好注釋者。

1943年,陳江寧的父親參加了新四軍,不久便成了首長的警衛員。在戰爭年代,父親喜歡騎馬,而且騎得相當不錯。父親的這種特殊愛好深深地影響了出生在部隊裏的陳江寧。

有趣的是,陳江寧第一次騎的不是馬而是一頭驢。他還清晰地記得是在康健園,他騎在一頭“很大、很大”的驢子上,那驢子跑動起來的起伏感,讓他第一次有了一種“騎士體驗”。接著,陳江寧花了兩萬元買了兩匹馬,一匹自己騎著玩,另一匹則在女兒十歲那天做了她的生日禮物。

這時的陳江寧沒有後來的馬場,無論是占地100畝的輝煌騎馬場,還是占地20畝的航頭馬場,他全然沒有。他隻能十分尷尬地將兩匹馬放在自己的工廠中,在不算寬敞的廠區中與女兒騎著馬並駕齊驅的那種情景多少讓人忍俊不禁。

但讓人忍俊不禁的陳江寧這時已經有了很多聯想,他意識到馬這種動物的與眾不同,體驗著一個“現代騎士”的種種妙處,一次事件的到來讓陳江寧徹底地與馬為伍,將辦上一個馬場當作自己第二份事業來追求。

那是1997年的某個晚上。

實業家陳江寧從上海市區心急火燎地趕往南彙白玉蘭度假村。因為實在疲憊,在八十碼的亞高速中,他一下失控將車子撞向了公路邊上的水泥墩,笨重的水泥墩硬生生地被推開50公分,當然,陳江寧這裏更是慘不忍睹:整個車頭全部拉掉,自己的肋骨撞掉了轎車方向盤,額頭亦把前檔玻璃撞了一個6公分的大洞。陳江寧當時的反應是不可思議的,他隻是下車看了一下,隨後竟然躺在車上睡著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去醫院做了治療,結果全身檢查下來竟然完好無損,撞掉轎車方向盤的肋骨也毫無損傷。沒多久,陳江寧便徹底康複了。車禍沒有帶給他任何的東西:既沒有心理上的陰影,也沒有生理上的痛苦。他依然生龍活虎,依然精神抖擻,他將這一切都歸結於自己的“騎士生活”,因為愛馬,因為愛馬上運動,他的身體才會這樣強壯,才會遠離一切疾病,甚至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也對他退避三舍。感謝馬,感謝偉大的自然所創造的這種奇妙生物,他陳江寧能夠加以回報的便是辦上一個馬場。

第一個馬場的地址是在南彙航頭村。

20畝土地上有著16個馬廄,放養著16匹不同種類的馬。陳江寧用他第一桶金中的一部分,具體說來就是200萬人民幣投放在了航頭馬場上。

這時的陳江寧比較今天更為純粹一點,他並不期望馬場會帶來多少利潤,也沒有過多考慮如何收回投資,一句話,他不功利。他想著的是以後終於可以在自己的馬場上用自己的愛馬來招待各路朋友們了,也終於可以在自己的馬場上與自己的愛馬朝夕相處了。而當陳江寧徒步來到三林鎮薏德村,並一下敲定了100畝土地,將輝煌騎馬場置辦起來的時候,坦率地說,陳江寧的想法已從當初的絕對單純變成了而今的相對豐富,他依然強烈地愛著馬,在“慢步”到“伸長與收縮”這十一種騎術中體會著高度的快感,但今天的他,還在馬文化中看到了一種商機,假如他的1000萬投資能夠給他帶來回報,他為什麼不要呢?

絕對單純的陳江寧與相對豐富的陳江寧,在這中間其實還有許多的故事已經發生,還有著許多的人生必須曆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