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期的上海人,他們沒有參與前一輪90年代初的房地產高潮,那個時候,他們手裏沒錢,買不起房子,所以也沒買,當他們看到95、96、97、98、99年房價下跌時,他們覺得自己不買是對的,到了99年,房價開始上升了,他們看著自家周邊蓋起了新的大院,那些房子一天一個價,慢慢地悄悄地漲起來了,但是,他們不敏感,他們還不想出手,盡管這個時候,他們手頭已經有點兒錢了,他們還在等,他們覺得房價還會跌,他們覺得國家還會給他們分房子,隻有那些香港人、台灣人、外國人,又開始偷偷進場,他們買市中心的房子,買地鐵邊上的房,他們買房子買預期,在地鐵還沒有到的時候買,地鐵修通的時候賣,上海人還沒有這個知識,他們還沒有真正見識過什麼是地產?1949年共和國建政,50年了,讓他們忘記了什麼是私有財產,什麼是地產,他們大多從來沒有擁有過自己的房產,他們還沒有地產意識,對於他們大多數人來說,所謂財產就是電視機、腳踏車、手表什麼的。
國家要把他們住著的房子的使用權或者所有權低價賣給他們,他們還在抵製,既然我住著,好好的,我為什麼還要用錢買?我不用錢買,也照樣住,那就得了。他們還不知道,地產同時也是金融工具,是你掙錢的工具,是可以為你帶來金錢的鬣狗。
現在,共和新路被挖開了,剛剛修好沒兩年的共和新路,剛剛鋪上水泥不久的共和新路,水泥被鑿開,地底下開始挖地鐵,路麵上開始建高架,許多人在咒罵,政府怎麼這麼幹?剛剛修好的馬路就敲掉?早先幹什麼去了?人們哪裏知道呢?政府的規劃沒有時代的變化快!時代變化後麵有鬣狗在推動。
這個城市突然想起了滬北,想起了這塊幾乎要睡著的地方,這是塊寶地,它不僅僅是市中心和寶山的過渡地帶,更重要的是,它擁有無以倫比的地理優勢,離市中心近在咫尺,現在幾乎是處女狀態,價錢還非常便宜,這裏的人比南部的人可愛單純,他們要價不高,給點好處,就搬了,把地皮拱手讓給你。這就是滬北。隨著高架和地鐵的掘進,老上海人不斷從沿線撤出,仿佛他們是為了給高架和地鐵讓路。資本帶著地鐵和高架像火車一樣開進來了,要建綠地了,大家都在談論綠地對人民的好處,地產商卻在暗中發笑,他們知道,綠地的真正好處是抬高地產價格,當然這是未來的事情,關鍵是你得先在附近得到一塊兒地,先讓那些住著的人或者半死不活的工廠搬走。
僅僅還是1998年的時候,延長路還是一條漆黑的路,沒有霓虹燈,沒有商店、飯店,但是,現在呢?它突然亮了起來,成了一條繁華的街道。為什麼?是誰來到了這裏?在這裏消費?
現在,外地人開始被上海人羨慕,他們說普通話,從名牌大學畢業,或者留學後,來到上海,他們成了上海的白領階層,大家都在說他們,因為他們每天可以掙300、400的薪水,可以去淮海路的咖啡館喝咖啡,去老佛爺商場血拚(買東西),他們穿名牌,用名牌,上海人羨慕死他們了,但是,又無可奈何,“上海人保守啦!”他們在街上議論,“銅鈿都給外地人掙去了!”是啊,上海人不肯做髒、累活兒,不肯做冒險活兒,上海人懷念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個時候,上海是封閉的,外地人不許進來,上海自己在圍城裏,日子還是不錯的,至少自我感覺不錯,現在呢?政府用戶口吸引外地人過來,隻要在上海買房子,就給你上海戶口,隻要你買房子,即使你是外地人也可以貸款,政府打開了上海的大門。而老上海人呢?他們早早起來,丈夫穿著睡衣把孩子送到車站,孩子去上學了,他們就沒有什麼事兒可幹了?鼓風機廠沒了,服裝廠倒閉了,甚至航天發動機廠也沒了,×××死了,航天就不要了嗎?他們想不通,×××不是和美國人定好了合同了嗎?不是說,我們要造飛機,在中國造波音嗎?怎麼就不造了呢?他們想不通,我們花大把大把的錢去買歐洲人的空客,空客就是“空殼”麼,有什麼可以買的呢?我們可以自己造麼,沒有了工業,上海還叫什麼上海呢?怎麼上海要建金融中心、航運中心、信息產業中心,就不要製造業中心呢?21世紀之後,上海又提出要建成文化產業中心,可是,還是沒有製造業,上海完蛋了?在上海做工人完蛋了,他們都回家了,回家就對孩子說,你們要好好上學,以後在上海,做工人是沒活路了,誰也不要你,不讀書,就等於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