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戰國時期的青銅文化(3)(1 / 2)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遷都鹹陽。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這裏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秦都鹹陽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遺址位於今陝西鹹陽市以東15公裏窯店渭河北岸,南北長約6公裏,東西寬約4公裏,南部一部分已被渭河衝毀。在城內中部偏北發現略呈長方形的夯土牆基,東西長約870米,南北寬約500米,可能是宮城的所在。在宮城內外已發現20餘處夯土建築基址。其中1974年至1975年發掘的一號宮殿建築基址,東西長177米,南北寬45米,現高6米。夯土築成,呈凹字形階梯狀。其上依台逐層建築木構房屋,組成多層的高大建築。西半部上層正中為主體殿堂,周圍及下層為臥室、盥洗室等,底層為回廊。出土了大量的龍紋、鳳紋、幾何紋空心磚,方格紋、米字紋、太陽紋鋪地磚,大量的板瓦、筒瓦和雲紋、動物紋、變形夔紋等圓形瓦當以及陶排水管道等。室內地麵和牆壁用草泥土分層塗抹,表麵刷白色或紅色。值得注意的是,在牆壁上發現了彩色壁畫。有大紅、朱紅、黃、赭、石青、石綠、黑等色,其顏料為礦物質,至今仍很鮮明。在附近的三號宮殿遺址也發現了壁畫,其內容有車馬、儀仗、建築、人物和麥穗等。這些宮殿遺址均發現有明顯的火燒遺跡,與《史記·項羽本紀》所記項羽焚燒秦都鹹陽的宮室、大火三月不滅的記載相吻合。此外,在宮城西麵及城外西南部發現有鑄鐵、鑄銅和製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

趙國都城邯鄲在今河北邯鄲市區及其西南。趙自敬侯元年(前386)從中牟(今河南湯陰)遷都邯鄲,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始皇滅亡,一直都於邯鄲。趙都邯鄲由位於西南的宮城(俗稱趙王城)及其東北的大城(廓城)組成。二者相距僅60餘米。宮城由東、西、北三座小城組成,平麵呈品字形。城垣夯築。總麵積達505萬平方米。城牆殘高8米,發現有陶排水槽等。城內有龍台、南將台、北將台等十餘處夯土台基,係宮殿建築基址。其中以西城中部偏南的龍台最大,南北長296米,東西寬265米,殘高16米,是目前已知的戰國時期最大的夯土台基。台基處出土有大量瓦片以及素麵和三鹿紋、渦雲紋等圓形瓦當。大城為居民區,西城牆長約6 000米,南城牆長約4 000米。1995年又鑽探出東城牆與北城牆,估計全部麵積達800萬平方米。在城內發現有冶鐵、製陶、製骨器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城西北隅有插箭嶺、鑄箭爐、梳妝樓、靈山等夯土台基。

韓哀侯三年(前375)韓國兼並鄭國後,遷都於新鄭(原為鄭國都城),在今河南新鄭縣城及周圍地區、洧(wěi)水(雙洎(jì)河)與溱(zhēn)水(黃水河)交彙處。城依河而建,平麵不大規整,南北最長達4 500米,東西最寬約5 000米,中部由一道南北向的隔牆分為東、西兩城。西城又稱內城,在中部有一個南北長320米、東西寬500米的宮城遺址。在宮城及其以北發現許多夯土建築基址。例如其中梳妝台基址,南北長135米,東西寬80米,高8米。在內城西北部閣老墳村北發現一處冷藏食物的地下建築基址,為口部略大於底部的長方形豎穴,南北長8.7米,東西寬2.8—3米,深2.4—335米。室內地下有五口陶井,深2.5米左右,為儲存家畜、家禽肉食的冷藏窖。東城又稱外城,發現有鑄銅、冶鐵、製陶、製骨器等手工業作坊遺址等。在城內發現有春秋時期的貴族墓地,1923年在西城內東南部李家樓村曾發現春秋中晚期的大貴族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大型青銅禮器,前述精美的蓮鶴方壺即出土於此。此外,1971年在東城內東南部的白廟範村發現一坑青銅兵器,出土戈、矛、劍等180件,其中170餘件有銘文,是戰國晚期兵器的一次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