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戰國時期的青銅文化(2)(1 / 3)

戰國時期的青銅衡器有銅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環形權。例如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15號墓出土的楚國天平與銅環權。天平為木杆(衡),扁平條形,長27厘米。正中鑽一孔,孔內穿絲線作為提鈕。杆兩端內側0.7厘米處各鑽一孔,內穿絲線以係銅盤。銅盤直徑4厘米。銅環權一套共計九枚,分別為半斤、四兩、二兩、一兩、十二銖(zhū)、六銖、三銖、二銖、一銖。據半斤權重125克推算,當時楚國一斤重為250克。這種天平和銅環權大概是用來稱量楚國的黃金貨幣(郢稱等)使用的衡器。一種是半球形權(少數呈瓜棱形等),頂端有鼻鈕。例如1964年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的高奴權,上麵鑄有銘文16字:“三年,漆工(熙)、丞詘(qū)造,工隸臣牟。禾石,高奴。”此外,並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秦二世元年詔書及“高奴石”三字。高奴在今陝西延川縣境。權高17.2厘米,底徑23.6厘米,重30 750克。據此推知戰國秦一斤約合256.3克。此種形製的秦權,也有用鐵鑄造的,上麵往往鑲嵌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的銅詔版,建國以來在山東文登、內蒙古敖漢旗老虎山、山西左雲等地均有出土。

五銅鏡、帶鉤與銅燈的普遍應用

在古代,最初人們是用陶盆盛水以鑒容,因此,盆又稱為鑒。進入青銅時代以後,開始用青銅來製作鏡子。多為圓形,正麵微凸,光潔明亮,用以鑒容。背麵中間有鈕,用以係繩懸掛。周圍鑄有紋飾,富有藝術性。在中原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銅鏡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四麵商代晚期的銅鏡。圓形,有的背麵鑄有葉脈紋、連珠紋等紋飾,中央有半環形鈕,製作粗糙。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銅鏡發現也很少,說明在青銅禮器發達的時期,青銅生活日用品的生產是不發達的。

到了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中期以後,隨著封建製度的最終確立,青銅禮器衰落了,而銅鏡等日常生活使用的青銅器的生產大為發展起來,並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例如在湖南長沙發掘的戰國時期的楚墓,約四分之一都隨葬有銅鏡。楚國的銅鏡主要有山字紋鏡、蟠螭紋鏡、四獸紋鏡等;往往以細密的羽狀紋作為地紋,含錫較高,製作十分精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銅鏡可以作為中原地區的代表,工藝十分精湛,有金銀錯鏡、鑲玉嵌琉璃鏡、鏡麵與鏡背分別用含錫量不同的青銅製成的複合鏡等。此外還有武士騎馬持劍與野獸搏鬥的狩獵紋鏡等,表現社會現實生活,十分生動。

秦漢以後,銅鏡繼續發展,出現了鑄有銘文的銅鏡,尤其是透光鏡(即當光線照射到銅鏡正麵時,能反射出鏡背麵紋飾的大致圖像)的出現,反映了製鏡工藝的高度水平。隋唐時期銅鏡製作工藝達到了高峰,如瑞獸葡萄鏡、月宮鏡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明清時期玻璃鏡開始流行,取代了銅鏡,成為主要的鑒容用器。

在日常生活用品中,銅帶鉤也在戰國時期得到了普遍的使用。銅帶鉤是革帶(腰帶)上的帶(扣),一般為琵琶形。前端較細,作成鉤首,多呈獸首形。鉤身微曲。後端粗圓,背麵有圓鈕。鉤首與圓鈕分別扣入革帶兩端的孔中,用以束腰。考古發現,中原地區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銅帶鉤,時代早於周邊地區的發現,說明帶鉤首先是中原地區發明的,而不是北方鮮卑族的創製。戰國時期的帶鉤以銅帶鉤為主,此外,還有金帶鉤、銀帶鉤、鐵帶鉤與玉帶鉤等,有的製作非常精致,不僅實用,而且是精美的裝飾品。例如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包金嵌玉銀帶鉤,長18.4厘米,呈琵琶形,底為銀托,麵為包金的浮雕獸首,上麵嵌有三個白玉塊,兩端的玉塊中心又各嵌有一顆料珠,鉤首用白玉製成,十分精美,代表著戰國時期工藝技巧的高度水平。秦漢時期帶鉤廣為流行。魏晉南北朝時帶鉤衰落,被鉸具(帶扣)所代替。

在日用品中,青銅燈在戰國時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內盛油脂或蠟燭,點燃用以照明。其形狀多仿陶豆,但戰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造型複雜生動的精品。例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連盞樹形燈、銀首人形燈等。其中銀首人形燈,高66.4厘米。中間是一個站立的身著長袍的男子,頭係銀質,兩眼嵌寶石,麵部表情愉悅恬靜。右手握一條螭龍,螭龍口銜一個高高的燈柱,柱頂為燈盤。燈柱上又有螭龍蟠繞,並有一隻猴子在攀援。左手亦握住一條螭龍,螭口托住另一個矮燈的燈盤。造型生動,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戰國時期除銅燈以外,還有陶燈與玉燈等。秦漢時期青銅燈更為盛行,著名的有河北滿城西漢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