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包括上都薊和下都武陽等。根據考古發現,薊城大約位於今北京市外城的西北部,出土有獸麵紋半圓形瓦當、陶井圈及燕國貨幣明刀等。燕下都武陽城的始建年代目前正在探討之中,但戰國晚期燕昭王時已很繁榮。城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2.5公裏、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從1930年起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多次的調查與發掘。城址平麵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裏,南北寬約4—6公裏,是戰國都城遺址中最大的一座。中部有一道隔牆將其分為東、西兩城。東城又稱內城,北部又有東西向的隔牆一道。東城北部有武陽台、張公台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城北又有老姆台等夯土建築基址,這些是當時宮殿區之所在。其中武陽台最大,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10米,殘高達11米,分為上下兩層。1966年在城內發現高達74.5厘米的建築飾件青銅鋪首銜環,可以想象當年建築之巍峨。城內還出土有獸麵紋、雙鳥紋、雙龍紋、山雲紋等半圓形瓦當以及三角形蟬翼紋、黼黻(fú)紋脊瓦和垂脊瓦、大型圓筒形虎頭狀口的泄水管道等。在城內還發現有冶鐵、鑄造銅鏡、錢幣及武器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城內出土的陶器上有許多帶有戳印銘文,大多為“陶攻(工)某”,有的字數較多,內容為年月、左(或右)陶尹、左(或右)陶倕(chuí)某、敀(pò)某、左(或右)陶工某等,為官府手工業作坊的標記。此外,在內城西北隅的虛糧塚、九女台等處還發現有許多大型成排墓葬,地麵上有高大的封土堆,有的業經考古發掘,是燕王及高級貴族墓葬之所在。西城內文化遺存較少,可能是用於軍事防禦的廓城。
十諸侯國君墓地的發現
戰國時期諸侯國君的墓地已有一些重要的發現,現擇要予以介紹。
1978年在湖北隨州發現了戰國初期(約前433)曾侯乙的墓葬。開鑿於小山上,為岩坑豎穴木槨墓。墓室為多邊形,分為東、北、中、西四室。槨室四周填充木炭及青膏泥,使隨葬品保存較為完好。曾國在當時僅僅是一個小國,但墓中卻出土了上萬件精美的器物。如在前麵我們已經介紹的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此外該墓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二件、升鼎九件、飼鼎九件、簋八件、簠四件、大尊缶一對、聯禁大壺一對、鑒缶兩套、尊盤一套兩件、盥缶四件等。形體巨大,製作精致。例如其中的一對大尊缶,高達1.26米,腹徑1米,重達327.5公斤。尊盤係用失蠟法鑄造,十分繁縟而精美,堪能代表戰國時期青銅文化發展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武器和車馬器,其中有多戈戟、殳(shū)和帶矛車等。該墓出土的青銅器的總重量達10噸之巨,足以反映戰國時期青銅產量之巨大。並且,此墓還出土有金盞、金杯、金帶鉤及長達48厘米的成組的玉佩飾等,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體寫照。此外,墓中還出土竹簡240枚,上有墨書文字,詳細記載了用於葬儀的車馬兵甲的情況。加上青銅禮器、樂器以及衣箱上的漆書文字等,總字數達12 696字,是自西晉汲塚竹書出土以來先秦墓葬出土文字資料最多的一次,對曆史學、音樂史、天文學史及古文字學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