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我想延安(2)(3 / 3)

在整個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中,它的意義和作用是重大而深遠的。“簡史陳列”概括濃縮地展現了這一段曆史,同時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重要而深遠的曆史作用。“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這“兩點論”是毛澤東同誌概括出來的,精辟而又確切。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又是艱苦卓絕的。經曆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犧牲了許多的優秀兒女,也湧現出一大批深受西北乃至全國人民愛戴的革命戰士和革命英烈。這一天,馬文瑞同誌一連兩個多小時固執地站立在展板前,在戰友的遺像前,在烈士的遺物前,在每一張圖片和說明文字前流連忘返。那神情認真得令人感動。特別是在無定河畔犧牲的六烈士遺像前,他端詳了很久,向身邊的年輕人講述著那驚天動地的往事看完了西北革命鬥爭簡史陳列,馬文瑞同誌興致仍然很高,他又執意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這一部分內容,他不知參觀過多少遍了,但每次回到延安,務必要來看,這一回看得更為仔細認真。

在休息室休息時,又觀看了延安革命紀念館講解員演出的節目,最後還應邀揮動彩扇,扭了陝北大秧歌。寶塔山上望北京9月28日上午,九十高齡的馬文瑞同誌興致勃勃地登上寶塔山,俯視延安全城。溫暖的陽光下,青山環抱中的古城展現出—派欣欣向榮的生機。進入新時期以後,延安城區建起了許多樓房,較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簡直是另一番天地。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的旅遊山區城市呈現在他的麵前。

他盡力尋找著當年延安的痕跡。鳳凰山上的古城牆還在,清涼山上植了許多四季常青樹,顯得越發富有靈氣了。延河和南河上修了好幾座橋,遠處的新市場經過改造煥然一新。邊區政府的舊址,那些當年的石窯還在……往西看,遠處是棗園、楊家嶺……他在講解員的指引下,辨認著那些著名舊址。隨後又乘車躍上更高的摘星樓。站在山頂的平台上看延安,又是一番景象。山川秀美工程建設的成就開始展現出來,延安變綠了,變秀了。這座具有三百多處革命遺址的古城,可以說處處都留下了革命的足跡,也留下了勞動人民創造的建設業績。當年黨中央、毛主席,就是由延安起步走過黃河,走進北京的。新中國的曙光就是由延安升起照徹全中國的。

此時,起了一陣小風,秋風蕩起老人的衣角,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牽扯著他。

他站立在高山之巔,戀戀不舍。明天就要離開延安了,這一走,什麼時候再能回來呢?老人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惆悵。眼下想著這些,馬老是坐在首都北京黨的十六大的會場之上,俯視著整個會場。

他突然感悟到,“上海”一“延安”,“延安”一“北京”,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革命的兩個重要階段。“北京”——“世界”,中國麵臨的新的發展機遇、挑戰和更加宏偉的發展目標。對於共產黨員來講,以延安精神為動力是至關重要的。時值今日,延安仍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聖地。一個真正有作為的共產黨人,無論他走到哪裏,延安總應當是裝在胸中,延河總應當在心頭湧流。這是精神的流動。

是一代傳諸一代的、永不停息的精神傳承。於是離開延安了,仍然覺得自己還在延安,永遠還在延安。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