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我想延安(2)(2 / 3)

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麵臨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同樣光榮而艱巨的曆史任務。特別是我國加入訊10以後,麵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新的曆史機遇和挑戰,這從一定意義上講,同延安時期一樣具有特殊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同樣需要我們共產黨人發揚延安時期的創新傳統,發揚與時俱進的延安精神。抗戰勝利之後,在中國革命麵臨新形勢和新任務的緊要關頭,我們黨召開了七大,明確了黨的指導思想,確立了新的路線方針和任務,為奪取中國革命的全麵勝利提供了組織保證。七大的重大作用已經載人了光榮的史冊。目前當我們麵臨新形勢、新任務時,即將召開黨的十六大,將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因此,延安精神的發揚大有作為,也更加緊迫而必要。現在人們講精神,精神的提法多得很,又是井岡山精神,又是長征精神,又是遵義精神,又是南泥灣精神,還有抗洪精神等等,它們固然都是很好的革命精神,應該很好地學習,但是我認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不能丟。江澤民同誌幾次來延安反複強調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講得完全正確,講得很好。

他題詞號召:‘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這對我們更加深人研究、努力學習和大力宣傳發揚的延安精神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他還為我們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的會刊題寫刊名‘中華魂’。可見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延安精神是十分推崇的。希望大家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延安市年輕的黨政領導同誌把工作做得更好,使得延安這個革命聖地再創輝煌,實現建設秀美山川和建設西部經濟強市的宏偉目標。我們延安人應該有這個雄心壯誌,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這是一段充滿激情也頗有見地的話,充滿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年逾九旬的老人,話語之中顯露出的進取精神是十分感人的。這就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采。不能忘記的曆史9月29日上午,馬文瑞同誌興致勃勃地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北革命鬥爭簡史陳列”室。這是拜會曆史,更是探望戰友。這個陳列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審查批準的,也是在馬文瑞同誌和許多西北老革命的建議和直接關懷與指導下,由中共陝西省委和中共延安市委負責實施的,填補了中共黨史研究宣傳和延安革命紀念地建設的一個空凸。

在實施過程中,馬文瑞同誌作為特邀顧問之一,曾經逐字逐句地審閱過陳列方案,並應邀為展室題寫了展名。這個陳列同時也得到了習仲勳同誌的關心和支持。如今,他站立在展室門外的序廳之中,仰頭看著老戰友習仲勳同誌的題字,真是感慨萬端。從1934年南梁蘇區第一次同仲勳見麵,在劉誌丹、謝子長的帶領下,並肩創造這一段曆史,到共同揮筆為這一段曆史題寫標題,經曆了六十年一個甲子。眼下許多的同誌與戰友已經成為了曆史的定格,而惟獨他們兩個還站立著感受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領略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日新月異。參觀陳列展對於九十高齡的老人是一種很沉重的勞動。但一走進這曆史的畫廊中,馬老就覺得有激情在胸中湧動。

他一再謝絕要自己乘坐輪椅的建議,從“前言”開始,認真地重溫著這自己參與創造的一段艱苦卓絕的輝煌曆史。久久地佇立在以陝北連綿起伏的山巒為背景的那一組命名為“群山”的雕塑前。那六個人物組合成的群山的背後,站立著千家萬戶千軍萬馬。曆史的回響仿佛還在耳際震響。那是真切而震撼人心的。像電影中的一個連接曆史與現實的特寫鏡頭,在他麵前打開了一道由現實進人曆史的通道。那六位錯落有致地排列著的人物,就像六座獨立的又是緊密聯係著的山峰。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勳、閻紅彥、馬文瑞、馬明方。這不是人為安排,這是曆史前進中最終形成的組合體,峻拔巍哦之中,又充滿了溫柔與親切。隻是他沒有意識到的是,自己也就在這群山之中。想到那些在西北革命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他感受到了悲壯和不安。簡史陳列中介紹的一西多位西北革命中著名的中堅和骨幹人物,都是他的親密戰友和同誌,同樣是高聳於西北人民心中的山峰,是矗立在他的心中的山峰,使他在任何時候想起他們都感到欣慰和自豪。“西北革命”是一個特定的黨史命題。西北革命這一段曆史,在整個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中是重要而獨特的。它是地方性的,但又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鬥爭。它是階段性的,但其作用又不局限於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