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聖地”這個稱謂,不知是何人在何種場合第一個提出並采用的。這二獨特的稱謂,也不知何時開始成為“延安”的代名詞的。它常常使我們感到由衷的自豪,感到因自豪而滋生出的那種情不自禁溢於言表的甜蜜。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個稱謂和這種自豪以至喜從中來的甜蜜,卻很少有人悉心想-想它的曆史內涵及其現實的分量有多沉重。也很少有人認真地想一想,這個稱謂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知道,由於中共中央、毛澤東同誌當年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這才陚予了這片原本並不富庶的土地以不同尋常的意義。人們更少了解,這塊曾經被毛澤東同誌稱為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點”和八路軍出征抗日“出發點”,以後又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總後方”的紅色熱土,是如何開辟的。時至今日,對於許多人而言,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仍然是一部鮮為人知的秘史。我們不甚了解,也很難想像在那長達十餘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歲月中,有多少人懷著崇高的共產主義的理想,參加了那場波瀾壯闊、如火如荼、開天辟地的偉大鬥爭。有幸生於斯、長於斯,又長期學習、工作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已經習慣了享有“聖地人”這個光榮的稱號。但我們是否想到問問自己,你了解腳下這塊土地的開墾史嗎?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延安人,我常常登上黃土山峁,麵對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想到西北革命的曆史和為創造那段曆史奇跡而舍生忘死、艱苦奮鬥的人們。想到那些前赴後繼的革命先烈,想到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勳、閻紅彥、馬明方、馬文瑞、賈拓夫、張達誌、賀晉年、吳岱峰、崔田民、崔田夫,以至聯想到那些有名的和無名的英雄,那些用鮮血和生命浸潤和染紅了這片土地的革命先烈。以劉、謝兩將軍的故鄉延安布誌丹縣和子長縣為例。據現有的並不完全的統計,誌丹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過程中,有先烈333人,子長縣犧牲的烈士1148人。這絕不是一些簡單的數字積累,這是一部厚重無比的史詩。每一位烈士的獻身過程,都是一首悲壯激越的詩篇,是在戰火硝煙、血雨腥風中用生命創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業績。女英雄任誌貞,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加人中國共產黨並迅速成長為英勇的紅軍指揮員。富有戲劇性的是,她是同自己的丈夫白德勝一起〖白為遊擊隊隊長,任為指導員八率領一支紅軍遊擊隊戰年在陝北的千山萬壑之中,身經百戰,英勇無比。
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遊擊隊被打散,她和白德勝不幸負傷被捕,夫婦倆在敵人嚴刑拷打麵前昂首挺胸、威武不屈。敵人無奈,決定處決他們。就義那天,任誌貞、白德勝夫婦高唱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戴鐐長街行,告別眾鄉親”……當他們並肩走過瓦窯堡街頭,送行的群眾泣不成聲。英雄任誌貞笑對敵人的屠刀,毫無懼色。敵人殺害了任誌貞夫婦,又用鍘刃把兩人的頭鍘下來,高懸在瓦窯堡城門上示眾。可任誌貞至今還沒有一塊像樣的紀念碑和一座雕像。甚至許多人還不知道她的名字。還有一位曾擔任過共青團陝北特委書記的焦維熾烈土。
他是安定縣焦家河人,因叛徒告密被捕之後,大罵敵人,麵對嚴刑拷打,寧死不屈。敵人凶殘地割下他的舌頭,他怒目而視。敵人慘無人道地剜下他的雙目,他揮拳跺足仍然表示反抗。最後,滅絕人性的敵人窮凶極惡地砍去了他的雙臂和雙腿……為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無數革命先烈,他們的英勇頑強,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部影視作品中塑造的英雄。然而正是這樣的一些烈士,他們的事跡至今鮮為人知。甚至我們廣大的青少年連他們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這是令人恐慌不安的現狀,是我們當前工作的一種失職。我們今天四五十歲的人,兒童時代唱過的一首歌曲至今難以忘懷:“走過青草坪,翻過小山岡,烈士墓前來了紅領巾,舉手行隊禮,獻上花圈表表情。想起當年風雨夜,山岡腳鐐響叮當,不是你們灑熱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我們是革命的接班人,先烈精神代代傳……”這首歌伴隨著我們的金色童年,伴隨著我們一次次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烈士陵園掃墓,舉行專題隊會,也伴隨著我們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這首歌,及其一係列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為我們提供了健康成長的精神營養,奠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堅實的思想基礎。我們今天在各級各類崗位上擔任骨幹的人們,都有過這樣一個金色的童年。這正是帝國主義的預言家希望中國改變顏色的美夢破產的根本原因所在。應當承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或多或少地放鬆了對廣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革命傳統教育。我們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很美滿,不少人身體營養過剩,所缺乏的,卻是精神的荇養。思想空虛,缺乏遠大理想,厭惡政治理論學習,成為普遍現象。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中國第一代、第二代革命家開創的紅色業績,在第三代、第四代人手中沒有改變顏色,以後將會怎麼樣呢?“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然而不了解、不知道過去,又意味著什麼呢?其結果同“背叛”又有什麼區別?我們感到了一種沉重的責任:不把先烈的事跡宣傳出來,我們深感愧對祖國、愧對先烈,也愧對我們的子孫後代。這片金色的土地,不是用犁鏵,而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開墾的。我們要千方百計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了解這片土地的開發史和我們的前輩在這裏艱苦奮鬥、流血犧牲的曆史。“寶塔青山在,延水依舊流”。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間,延安兒女在學習、研究和弘揚革命傳統中,創造奉獻,各個時期都湧現出了不少英模人物,這更加豐富了我們的共產主義英烈譜,為我們宣傳革命傳統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教材。延安市政協及其文史資料委員會辦公室的同誌們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懷著對革命英烈極其深厚的感情,組織各縣區編成這本薈萃七千多位革命烈士事跡和英名的《延安革命英烈》。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德政工程,是一座紀念碑式的誌史工程。該書從延安革命英烈人數眾多,相當一些烈士事跡非常感人和對革命貢獻大小不盡相同的特點出發,分別不同時期,采取簡傳、簡曆與英名錄相結合的記載方式,以不同革命曆史時期為經,縣區行政區為緯,形成經緯交織的係統網絡,使眾多革命英烈在曆史演進的廣闊天幕上,口月同輝,群星共爍,足以昭示後人,流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