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我想延安(1)(1 / 2)

最後的心聲“我想延安”,字跡是那樣的熟悉親切,又是那樣的遒勁有力。像一陣號角,又像一聲呐喊,是一個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聚集了全身心所有的能量和情感,用顫抖的手,頑強地書寫在一張白紙上的。這是他一生78年革命征途上的一個圓滿句號?是他思來想去留給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囑托?是他回顧生的經曆和奮鬥,為自己最終選擇的人生坐標定位?還是為自己指定的一個生命的最後歸宿?“我想延安”,這一句話,這四個字,其中的含義像大海,像高山,足以振聾發聵,引發許多許多的聯想,激起許多許多的思考與回憶。“延安”是什麼?延安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區劃地名,延安也不僅僅是一個曾經有過輝煌曆史的革命遺址。對於一個革命戰士,對於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延安永遠是一種精神,是一個象征,是一種理想,是一道心中的彩虹。那是如同日月星辰一樣富於永恒意義和向心力、感召力的,以致一個人,由延安走出,走遍全中國甚至全世界,走過自己的青年、壯年和老年,在年屆九十的時候,在自覺留下的時日已經不多的情況下,還要努力克服種種的阻力與不便,回到延安,那心情,就像即將遠行的遊子專程回家向母親告別一樣,那一份虔誠與神聖是多麼的感人至深。“我想延安”,一個老革命、老延安臨終手書的最後話語,如同春雷一樣震撼呐喊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這為他一年前的延安之行,做了一個無比豐富深刻的注釋,使我們更加理解和敬仰馬文瑞這位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老人。馬老留下了這句話,這四個分量千鈞的字,老人家像完成了自己最後的工作,從此處於半昏睡之中,直至生命的最後。2003年11月19日夜間,馬老奮力寫下“我想延安”,直至2004年1月3日病故,這四個字一直伴隨著他,想必他的靈魂果真已是又一次回到了延安,回到了他們那一代人終生深戀著的精神家園。由十六大想到七大2002年11月8日,剛剛度過90周歲生9的馬文瑞同誌,以特邀代表資格步履穩健地出現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席台上。這位1925年人團,1926年轉黨的老資格的共產黨人,在78年革命生涯中,有幸伴隨著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走過了艱辛而輝煌的戰鬥曆程。從1945年的中共七大開始,他這已是第九次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

此刻,當他處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中間,處在那些大革命時期人黨的為數已經不多的老同誌和老戰友中間,心情很不平靜九十歲高齡九度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這一數字的巧合,其中蘊含著多麼豐富精彩的曆史內容。全場靜穆起立,莊嚴的國歌奏起來。

他突然意識到,這座燈火輝煌的殿堂,2134名來自各行各業各族各地的義氣風發的黨代表團結一心,多像一艘開足了馬力乘風破浪駛向茫茫大海的巨輪31945年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當他同751名代表像眼下一樣,同心同德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他也曾經想到過那是一條巨船,正在大浪滔天的黃河洪流中破浪前進,駛向勝利的前方。江澤民同誌代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做政治報告。胡錦濤等同誌將作為第四代領導人接過舵柄。順利實現掌舵人的新老交替,這是十六大的首要任務,也將是本次大會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曆史貢獻。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曆史前進的必然。1945年黨的七大,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同誌為首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使得七大在黨的曆史上具有了特別重大的意義。

此時,全場又一次響起攀聲。當年會場上的莊嚴、熱烈的情景又浮現在他的麵前。“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是毛澤東同誌在七大閉幕時向全黨發出的偉大號召;“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則是十六大向全黨發出的動員令。當他理解了這個號令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的深遠意義時,有一種精神的力量使他枰然心動,他又一次回想起前不久的延安之行。再回延安聖地1949年離開延安進入西安之後,馬文瑞同誌已經記不淸回過延安多少次了。延安,對於他們這些長期在那裏學習工作和戰鬥過的老一輩中共黨員來講,尤其是一個神聖而極不尋常的地方。

他們每一個人,都與延安有著訴說不完的因緣故事,有著刻骨銘心的深情厚誼,毛澤東思想是在延安走向成熟,他們每一個人的革命理想,也是在延安得以升華。延安是他們係統接受馬列主義,了解人類社會發展曆史,確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革命熔爐,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家園,是他們難以割舍的生命源泉。那裏的山川草木、藍天白雲和籠白羊肚手巾的老鄉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深處,隨著歲月的久遠和年齡的增長,思念之情也是與日俱增。2002年4月3日,馬文瑞同誌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江澤民同誌再次到陝西到延安視察工作,並全麵精辟地論述了延安精神。想到1989年江總書記上任伊始,便奔赴延安,學習革命傳統,發出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政治宣言。十三年之後,又係統論述和高度評價延安精神,向全黨發出永遠繼承發揚延安精神的號召。那令人興奮不已的消息像一把火,再次點燃了馬老對延安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