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十年之中,國政民事,務必躬親,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卓越才能。眼下,解放初期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的老一輩領導人,健在的隻有他和薄一波同誌兩個人了。1999年10月1日那天,當人們在電視屏幕上見到身穿風衣的習老依然昂首挺胸,精神飽滿,無不感慨係之。那株偉岸的華山鬆仍然挺立著,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誰能說得清,這位功勳卓著、堅強不屈的老人,他曾經抵禦過多麼強烈的風暴,經曆了多少人生的坎坷與磨難?然而“曆經坎坷成大道”,“踏遍青山人未老”。人們敬仰且為之自豪的這株不老的華山鬆,依然昂首挺立著。1995年12月,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通知精神,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習仲勳文選》。這本五百多頁的文集,收人了習老1940年至1992年半個多世紀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於不同的領導崗位上的講話、文稿和調研報告。讀了這本文集,筆者對習老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切和理性的了解,深深地感到,西北革命之所以能夠粉碎白色恐怖,衝破重重阻力不斷取得勝利,成為中國革命史中極其重要的一頁,正是因為有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勳等這樣一些堅定執著、清醒自覺而又充滿犧牲精神的傑出人物。從那些充滿獨立思考精神的實事求是的講話觀點、思想主張和工作經驗總結及鬥爭方法與藝術的規律性探討的調查報告不難看出,在革命與建設的各個曆史時期,習仲勳都能正確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能創造性地結合他所在地區、部門的實際情況,運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普遍真理,創造性地指導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在他長達7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在秘密工作、黨的建設、對敵鬥爭、根據地的開辟、軍事武裝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群眾組織動員、紅色政權建設、統―戰線、改革開放及經濟文化建設等等方麵,都有豐富的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擔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勳,又像當年在創建陝甘寧邊區特區一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他運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廣東深圳“殺出一條血路”,為全國改革開放帶了一個好頭。那時他已是年近古稀,但那種勵精圖治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絲毫不減當年。閱讀《習仲勳文選》,不難看出,熱愛人民群眾、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定不移地站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一邊,是一個貫穿的思想和主題。我們發現,從1961年至1978年7月之間他的文稿出現一段空白。長達18年的時間,習仲勳同誌被剝奪了為黨為人民工作的權利。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漫長的18年中,無論是“賦閑反思”還是下放工廠“勞動改造”,甚至“秘密監禁”,他都沒有動搖和淡化對人民的摯愛之情。1961年4月至6月,即他被停止X作之前,他給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的報告是《關於長葛調查的兩個報告》,反映河南省基層農村人民群眾的生活困難問題和人們對公共食堂的厭惡態度以及抗旱春播工作,提出了落實生產隊的權利,“就可以更加促進生產大隊基本所有製的鞏固,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十分有利”。1961年6月19日,即他臨近被“罷官”時,寫給中共中央的最後一份報告是《關於中央機關精簡情況的報告》,曆數精簡冗員之好處,其做法與建議被中央轉發各省區,成為全國精簡工作之楷模。之後便是18年沉冤。那是多麼艱難的一段漫長歲月。一位備受人們尊重的老革命、大首長,幾乎無緣無故被扣上“右傾機會主義”的大帽子,削官為民,在河南一個工廠監督勞動。之後“文化大革命”開始,又被“揪回西安”,關押於造反派的“牛棚”之中,最後幹脆被獨身“監禁起來”,與世隔絕多年,連自己的小兒子見了麵都互不相識。但正是在那漫長而痛苦的歲月中,他又一次深深體會到了人民群眾的公正和善良,體會到了“共產黨員在人民群眾中最安全”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