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尚達翔、張正武的《風水與民宅》。作者認為風水學是研討修造理想的城郭室舍和人歿後的葬地之學,它是隨著我們祖先在順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風水學絕不等於迷信,也不是純粹的術士學,而是各種學科和巫術迷信的混合體,特別是天文學、地質學、星相學、測量學對於擇地的土壤、方向、長短和水文地理都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中國風水學的合理內核有:土厚水深理論;負陰抱陽理論;高建築回流風理論;精神團聚理論;障空補缺理論。
同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王其亨主編的《風水理論研究》,這是當代中國第一本高質量的、從建築角度研究風水的論文集,主要篇目有:風水典故考略;中國風水格局的構成、生態環境與景觀;從聚落選址看中國人的環境觀;古城閬中風水格局;陽宅相法簡析;風水理論的傳統哲學框架;風水說中的心理場因素;風水形勢說和古代中國建築外部空間設計探析;清代陵寢的選址與風水;山水畫論與風水過從管窺;從辨方證位到指南針;古今相地異同淺述;景觀建築學、生態建築學與風水理論辨析;生態與風水環境意向。全書涉及風水淵源、沿革、流派、宗旨、辦法及其成就,涉及中國古代城市、村鎮、住宅、陵墓等建築及其環境的選址、規劃設計、營造理論與方法,包括地理地質、生態、小氣候、景觀、建築群及外部空間設計、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美學等等方麵。編者在序言中說:風水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它注意人與自然的有機聯係及交互感應,講究建築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能達到和諧有機的統一。風水對於考古、建築都有實際作用。《古城閬中風水格局》一文,作者從四川盆地北緣的閬中城人手,破釋其風水格局和環境意象,指出了風水理論同我國古代城市建築體係基本思想和理論的傳承發展關係,以及它在古城研究和保護工作方麵的借鑒價值。《清代陵寢的選址與風水》一文,通過對清陵的龍、穴、砂、水、明堂、近案、遠朝的研究,揭示了古代建設陵寢的風水思想。
同年,楊文衡在《自然科學史研究》第4期發表《論風水的地理學基礎》一文,作者認為:風水與地理學有密切的關係,但不等同。風水是從相地術、對山川形態的崇拜和迷信中發展起來的,風水中的形家學派與理氣學派都對風水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但為風水的地理學基礎作出重大貢獻的則是形家學派。風水的地理學基礎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麵:即地形、水文、氣候氣象、土壤、生物、探礦、地圖。風水的地理學基礎使風水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是風水學說的精華。
1993年,《中國建設者》第1期發表了中國建築業聯合會會長、中國房地產協會理事長肖桐的《論風水研究》一文,論及風水與卜筮、陰陽家、自然方法、龍脈、宗法、心理、建築等問題,認為風水值得研究,使古文化服務於當代。這期雜誌還發表了專家筆談《風水研究》,武漢大學哲學係唐明邦教授認為風水屬於中國神秘文化範疇,是古代術數學的分支,對於風水的神秘現象,一時講不清楚的,就不要輕易下結論,留待後人去繼續探索。華中理工大學建築學係張良皋說:“我在鄂西鄉間考察,發現一些風水建築,如利川三塔,完全是環境美學產物,絲毫也無迷信色彩。武當山古建築群是風水家選址定線的頂峰之作,當年風水師的名字還確鑿可考。我以為此學宜興,宜揚。”重慶建工學院建築係餘卓群主張研究風水應深入到哲學內涵,與全息論、場論、陰陽學說、元氣說、泛係理論、模糊論、混沌論有關。此外,還有潘穀西、趙冰、王世仁、王玉德等學者各自發表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