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王煒、陳麗芳的《揭開風水之迷》,此書以通俗的形式介紹了風水的由來,並從方向、地勢、地質、河流、地下水、氣候、植物、空間位置、建築造型等角度講述了風水知識及傳聞。認為風水術與風水先生的所謂“風水”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內容符合科學,是古代有關城鎮、鄉村住宅等建築環境的基地選擇與規劃設計的理論,而風水先生的“風水”則是偽科學,是以宿命論搞迷信。
1990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何曉昕的《風水探源》,著名建築學家潘穀西在《序》中認為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它產生於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中,是人們渴望把自身和諧地統一於自然之間而采取的一種自我完善手段。作者查閱了大量文獻,並深入到贛皖等山區調查,結合東南地區的村落,試圖發掘風水中包含的哲學、美學、建築學知識。全書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敘述風水今昔,第二部分敘述風水與東南傳統建築,第三部分是探討。作者認為風水是人類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精神需要。風水有廣泛的社會環境基根,風水隱含著國人所特有的對天、地、人的大智大勇的真知灼見,有其自身的邏輯關係與因果關係,在實際中這種智慧逐漸演化為信仰中的俗性部分,擔任著中國古代建築的指導工作。風水教我們去親近自然,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將是建築創作永恒的主題和使命,風水中有價值的思想及手法都會融人新建築之中。此書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1991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陳永正主編的《中國方術大辭典》,張解民編寫了其中的堪輿類四百個辭條,近四萬字。辭條直接根據古籍改寫,引用了大量曆史文獻,如“融結”條:“堪輿家謂山川氣脈融會凝聚成穴庭。郭璞《葬書》:‘夫一氣而分為陰陽,析而為五行,雖運於天,實出於地,行則萬物發生,聚則山川融結。融結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青烏先生葬經》:‘山川融結,峙流不絕。’注:‘山峙有天心至於山,川流自交合至於水口,皆融成穴。’繆希雍《葬經翼·難解二十四篇》:‘山水相交,必有融結。”’這本辭典開創了堪輿工具書的形式,首次編纂了一些新辭條,缺點是沒有用科學理論加以解釋,將來應在此基礎上編一部更加完善的堪輿詞典。
同年,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程建軍的《中國古代建築與周易哲學》。建築史專家徐伯安在《序》中說:“如風水或堪輿之學(被市俗化了的《易》學),似乎就對中國古代建築有極大影響。從城市選址到住宅取向,到墳塋相地,哪一樣也沒少了用風水或堪輿之學進行論證和風水先生的折騰。一個帶有指南針的羅盤,一副玄妙莫測儀態可掬的風水先生,合在一起卻使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折服了,甚至走火人魔。設若這風水裏全然是些胡謅八扯,那我們的先人也未免太有點那個了。剔除那些風水裏的迷信成份,其中還是有不少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互關係認識的科學道理或經驗的。”程建軍在書中論述了《周易》與風水的關係、風水的曆史、風水的理論,他認為:“堪輿術本身具有古代科學和迷信並存一體的特點,它們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麵:一是古人對建築環境的選擇具有一定科學性;二是堪輿術的禮製化,即玄學為儒學所同化;三是以神學為基礎的讖緯、庇蔭等迷信思想。”
1992年,中國華僑出版公司出版了高友謙的《中國風水》,書中寫了十個方麵:一是風水原型,分析風水現象產生的文化背景,並對龍鳳圖騰、洪水傳說等文化之謎進行獨具特色的破解;二是風水流變,分析風水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闡述風水與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關係;三是風水美學,分析那些隱蔽於風水術中的自然美學原理;四是風水建築,分析風水在中國古代建築選址、城市規劃、庭院布局等方麵的影響,評價風水在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和建築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五是風水科學,分析風水中的科學原理以及風水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功能;六是風水巫術,分析風水中迷信成份較多的鎮宅巫術的功能;七是風水政治,分析風水在古代中國王朝政治中的法統功能及種種表現;八是風水名流,分析曆史上風水先生的職業、生平、學說;九是風水習俗,分析風水民俗在地域傳播中的差異;十是風水批判與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