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綜論(1)(1 / 3)

(一)堪輿思想麵臨的時代衝突

曆史在進步,傳統思想需要更新。堪輿思想麵臨社會的考驗,其陳舊的那一部分內容已經與時代格格不入,需要重新認識和反思。

1.封閉的環境使人保守

綜觀人類社會,隻有從封閉走向開放,才會獲得生機。許多部族從大山走到平原,從內陸走向沿海,為的是能夠充分地開拓。

但是,堪輿思想主張村落修建在大山環抱之中,形成半封閉狀態。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讚美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落,村民封閉在大山之中,不與外界交往,社會進步得極其緩慢,當時代已經演變到晉朝,而桃花源裏的人還以為山外是秦始皇在統治。人們種田蓋房,男耕女織,養雞養狗,怡然自樂。在封建社會,這樣閉塞的狀況可以免於戰爭之患和賦稅之苦,特別適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的願望,然而,封閉使人保守,不能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如果桃花源與世隔絕五千年,那麼,它的村民在五千年內就不會知道山外的世界,就不會進入到發達的工業社會,更不可能想像有電視、飛機、電腦這樣的高新技術。它的村民隻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一黑就上床睡覺,文化貧乏,思想簡單。

堪輿思想主張把房屋修建得如封如閉,北京的故富有一層層高大的門樓和院牆,院牆把故宮分割成一個個縱深的院落,北方流行的四合院各成一個體係,人口有照壁屏蔽,院內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院與院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安徽屯溪附近有一座明代民宅,占地數百平方米,四壁無窗,僅有一黑沉沉的大門,宅中間有天井采光,空氣不流通,宅內之人與宅外之人不往來。這樣類似的民宅在湖南、江西、福建、安徽很多,人們猶如飛蛾作繭自縛。福建閩南永定的承啟樓高5層,圓徑70米,300多間房,外牆下二層不開窗戶,上幾層為住房,幾十戶人家住在一起,下層放柴草,養牲畜家禽。人們有安全感,也有囚禁感。

封閉的風水環境使人眼光局隘,並且有一種壓抑的氣氛。清初,滿人人關,住進了北京。他們在關外過慣了開闊的視野和豪放的生活,對故宮和四合院很不習慣,於是,他們在郊外修建了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行官和園林保持自然生態,使人回歸到天地之間,宜於養生。

有些外國人到了中國,看到中國的城市修築在山坡,覺得不可理解。大山如巨掌推擊背後,有逼迫之感。上世紀初,在中國領事館供職的俄國領事尼·維·鮑戈亞夫斯基寫過一本名叫《長城外的中國西部地區》的書,由商務印書館1980年出版了中譯本,其中談到烏魯木齊的地形說:“環城周圍山岩綿亙,別無他物。盡管形勢雄偉,但不能令人快心暢意。一個看慣了俄國原野和森林的俄羅斯人置身於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在麵目森嚴的群山壓抑和威逼下令人感到抑鬱沉悶。”

走出封閉,走出保守,社會才會進步。

2.“山包屋”不適宜工業發展

堪輿思想主張在大山環抱中修建房屋,形成“山包屋”格局。五代黃妙應在《博山篇》神秘地說:“白玉團團一個圈,乾旋坤轉任自然。誰知圈內百般趣,便是一間行地仙。”確實,在大山包圍的穀地,靜風和小風頻率占很大比重,可以藏風取暖,並且僻靜安全。

然而,“山包屋”已不適宜現代社會的工業發展。中國20世紀60年代在山區修建了許多大型工廠,可是,設計者沒有想到.在“山包屋”中的工廠交通不便,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工人生活不方便,文化和科技信息閉塞,絕大多數“山包屋”工廠都是死氣沉沉,處於半倒閉狀態。

更為嚴重的是,“山包屋”不利於工業廢氣的交流和排散。如四川盆地處於群山包圍之中,盆地中間的工廠排放出大量廢氣,停滯在盆地上空,久久不能稀釋淡化,形成酸雨,南充市和重慶市的酸雨汙染尤其嚴重。甘肅省蘭州西固已是工業重鎮,這裏有石油化工廠、化肥廠、橡膠廠、火力發電廠等排放廢氣嚴重的工廠,由於地處三麵環山的黃河河穀盆地,氣流穩定,廢氣不能排除,形成光化學煙霧,對建築很大的腐蝕,並傷害人體。

20世紀50年代,美國洛杉磯每年5—11月,由於工廠以及汽車的排氣量很大,使1000多噸碳氫化合物拋人空中,一氧化氮及碳氫化合物在陽光(紫外線)作用下形成光化學煙霧,刺激人的五官,引起眼痛、喉痛、頭痛。科學家認為,這樣的光化學煙霧是因為洛杉磯三麵環山,陽光充足,沒有風流所致。

“山包屋”作為村落居住形式是一項優化選擇,然而,作為現代工業,特別是化學工業的格局則不妥當,工廠應當修建在空氣流通,來往方便的地帶。傳統文化不宜全部照搬於現代社會,應當有選擇地繼承。

3.風水禁忌不利於社會改造

堪輿思想編織了一張禁忌的網羅,一舉一動都有禁忌。許多禁忌是迂腐的,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當一百年前歐風美雨吹到古老的中國時,近代文明受到堪輿思想的排斥;不許修鐵路、開礦山,擔心傷害了龍脈;不許遷移墳墓,擔心破壞了祖先的蔭祐。國家向農民征地,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