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堪輿的靈魂——辯證法(3 / 3)

(八)山與水

山為陽,水為陰。山為實氣,水為虛氣。山愈高其氣愈厚,水愈深其氣愈大。水依山而凝,山靠水而暢。山水相依,舍山則水不附,舍水則山不止。山為內氣,水為外氣。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無山則氣散,山無水則氣寒。山如兵,水如城。山如堂,水如牆。山如君,水如臣。山如主,水如賓。山與水相表裏,相體用。山來水橫,水來山界。水性應山,山性應水。水隨山轉,山防水聚。山水相濟,山水相得。山雙行水居中,水雙行山內擁。山水有五凶:山高水傾,山短水直,山通水割,山亂水分,山露水反。山以得水為麵,不得水者為背。用水之道,以山為準。

(九)微與著

風水形勝,有微有著。《發微論》雲:“微著者,言乎其氣脈也。”氣無形屬陽,脈有形屬陰。陽清陰濁,必然氣微而脈著。氣不自成,必依脈而立。脈不自為,必因氣而成。觀氣脈,當以有形察無形,無形在有形之內。

有微有著,則明示雌雄。雌雄者,言乎其配合。山水相對有雌雄。雌雄相喜,天地交通。陽龍取陰穴,陰龍取陽穴。陽山取陰,陰山取陽。

(十)深與淺

地理之要,當明深淺。宜淺而深則氣從上過,宜深而淺則氣從下過。先觀來脈之陰陽,次看四山之從佐。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脈有凸凹,故有浮沉。陰脈常見乎表,陽脈常收乎裏。凸者脈浮,凹者脈沉。微細者脈浮,粗重者脈沉。陰陽消長,以和為宜。當深得深,當淺得淺。

(十一)生與死

堪輿師認為:有氣者為生,無氣者為死。脈活動者為生,粗硬者為死。龍勢推左則左為生,右為死。龍勢推右則右為生,左為死。《心得要旨》論雲:“地理得生氣則澤,及後人失生氣則災侵先靈。”立穴重在識生死,生死須明聚散。聚則氣融結而生,散則氣飄零而死。山體圓淨而豐腴者為生,嶙峋而瘦削者為死。陰陽衝和為生,偏勝者為死,山以靜為常,動則有生氣。脈右來則生氣趨左,從左取穴。脈左來則生氣趨右,從右立穴。高不破圓,低不脫脈,恰中取穴,生氣自得。《管氏地理指蒙·擇術》雲:“原生之始以知死之終,反始之終以知生之始。知生死之說則知變化也。”《青囊海角經·結穴》雲:“看脈固是捷徑,又要變通看化出脈處有氣無氣,以定生死。若是生脈,自然周遮。若是死脈,必定透露,山無脈不行,何山無脈?隻是生死二字,四水交則有脈,八風動則無氣。有脈無氣,脈從氣散。有氣無脈,脈從氣生。燭非不旺,臨風則滅,卵非不雄,無暖不生,此可以通脈氣生死之說矣。”可見,氣、脈、穴皆可以生死論之。

(十二)雌與雄

雌與雄,對立而統一的兩個方麵。左為雄,右為雌。水為雄,山為雌。雌雄同處為吉,分離為凶。雄為剛,為陽。雄為柔,為陰。

以山水而論。山水完固,左右相交,是為雌雄配合。山左行,水歸右,交度得宜。雌與雄在不同條件下,向對立方向轉化,雄變雌,雄變雄。雄中有雌的因素,雌中有雄的因素,雄雌不同分離。雌不離雄,雄不離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