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有中生無。行龍起伏踴躍,忽然瀉下平地,寂無形影。不知是人地,還是升天?有的龍潛入地下運行,至幾十裏幾百裏外突然冒出。有的龍潛入水中,隔水露頭。時有時無,無中藏有。有起必有伏,有關必有節,有逆必有順。
五行亦存在有與無,生則為有,克則變無。水造無而為有,火化有而為無。堪輿師認為,人死為無,得生氣可以化無為有。生人為有,失生氣為無。所以,生氣是堪輿追求的目的。
(四)動與靜
《發微論》雲:“動靜者,言乎其變通也。夫概天下之理,欲向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不欲靜欲靜、動欲動。”山為靜,水為動。水本動,欲其靜。山本靜,欲其動。山靜為常,動則成龍。水動為常,靜則結地。成龍之山必踴躍翔舞,結地之水必灣環悠揚。動不離靜,靜不離動。一動一靜,循環不已。
點穴也要明辨動靜。俗語雲:點穴須求三靜一動,認氣須要百死一生。所謂三靜,第一是察對要靜,開麵朝拱麵無壓逼走竄。第二是龍虎要靜,內向懷抱而無他顧。第三是水城要靜,繞環凝聚而無反背衝激。穴場一脈要有精神,如嬰兒囪門,四周堅而中間柔,一呼一吸,謂之動。動則有生氣。
《心得要旨》論動靜雲:“動靜者,此變道也。《易》日動靜有常。山以靜為常,是惟無動,動則有成矣。故日山本靜,勢求動。大抵天下之理必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為陰陽得配,成生育之功。若靜一於靜則無生機,動一於動則無息機,為陰陽不變而無成也。”這是以動靜為天地間的普遍規律。
五行生克就是動與靜的關係。金木土稟陰質之重,其性也靜,而穴成於動。水火稟陽氣之重,其性也動,而穴成於靜處。故靜體當用動穴,動體當用靜穴。火不靜則燥烈,火不息則泛蕩。五星山形各以動靜相成,不得違忤。
陰陽也與動靜有關係。動而有陽,靜而有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互為其根,循環不已。
《陽宅集成》認為宅有動靜變化四格。屋隻一層,無穿堂從屋,隻以坐官大門布星,不必用穿宮貫井,謂之靜宅。如果屋有二三四五層,謂之動宅。貫井,即貫通天井。凡屋有一天井,始算作一層。一至五層之宅,以五行次第排列。如果有了六七八九層,則五行生克關係已不能滿足排列需要,就得改用九星排列,這就是變格。如果有了東四宅和西四宅之分,就有了化格,由靜而動,由變而化,是根據房屋的規模確定的。
(五)聚與散
聚與散是個相對的概念,聚中有散,散中有聚。有大勢之聚散,亦有穴中之聚.散。散於此,聚於彼;散於彼,聚於此。散聚散聚,自然之道。
有生機之氣是一種聚合之氣。氣聚成形,氣聚物生。因此,堪輿術選擇宅地,都強調聚氣。《葬書》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生氣在地下,隨支壟體質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則莫之能止。必得有山丘環圍,然後能藏風,而不致有蕩散之患。明堂惜水如惜血,堂裏避風如避賊。水流土外,謂之外氣,氣藏土中謂之內氣。外氣橫形,內氣自然聚止。氣有上聚而下散,有下聚而上散,有上下皆散而中間聚,有左聚右散,有右聚左散,有左右皆聚者。
龍欲其聚,不欲其散。龍欲其止,不欲其行。散餘有聚,行餘有止。城郭是聚,結作是止。
(六)幹與枝
樹木有幹枝,主次分明。堪輿認為地形也有幹枝。幹與枝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有幹必有枝,有枝必有幹,互為前提。大枝為小枝之幹,小幹為大幹之枝。枝之長大者類幹,於之中住者反類枝。幹為正,枝為從。幹為主,枝為輔。
察幹枝之法,《心得要旨》雲:“但登穴細察其情,近衛遠列.環集四應之間,小水大源鹹會三陽之內,故知其為幹。枝長大者,雖見兩水合盡而局則不能得其大會,故為枝。”幹龍之行,大展羽翼,星羅棋布,蟬聯蜂聚,如陣馬奔迅。枝龍之行,起伏踴躍,隱隱隆隆,變住偏顧。
(七)形與勢
堪輿文獻對形與勢有很多論述: 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十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原其遠勢之來,察其近形之止,形勢既順則山水翕合。千裏來龍,五尺人乎。形止氣蓄,化生萬物。形勢動則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形勢止則若懷萬寶而燕息,具萬善而法齊。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形如負裘有壟中峙。勢止形昂,前澗後岡,龍首之藏。占山之法,以勢為難,而形次之。地有四勢,氣從八方。勢欲委蛇而順,形欲高峙而峻。有形必有勢,有勢必有形。大形成小勢,小勢成大形。形乘勢降,勢隨形住。來勢為本,住形為末。勢必欲行,行則遠。形必欲止,止則灣。形者勢之積,勢者形之崇。外勢欲圓,內形欲方。外圓則無不順,內方則無不正。來山為勢,結的成形。勢如根本,形如蕊英。勢欲其伸,形欲其縮。遠以觀勢,近則觀形。勢者,其體以土,其用以水,因體而行,乘用而止。形欲住腳,勢欲住郭。勢全形就,生氣旺盛。勢為形之大者,形為勢之小者。千尺為勢,百尺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