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係和發展的哲學學說。中國古代的《周易》《老子》等書籍是辯證法的淵藪,堪輿術中也有豐富的辯證法。沒有辯證法,就沒有堪輿術。堪輿術以辯證法為靈魂,認定世界是一個互相聯係和作用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陰陽互變,生死轉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前後更替,物極必反。吉凶互變,五行有生克,砂水有美惡,方位有宜忌,藏風與閉氣、拱揖與鬥射,平去與傾脫、轉腕與反背、過關與斷續、粗微與雄壯……這些思想是樸素地、直觀地、猜測性地反映了客觀世界,雖然不能夠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質,但比起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卻是積極的和進步的。
(一)陰與陽
陰與陽是兩個符號,就像數學中的正和負,物理學中的N極和S極,堪輿術以陰陽代表事物的兩個方麵。
本來,陰的意義是暗,陽的意義是明,都是對光線而言。先哲把陰陽抽象出來,專門代指對立統一的事物。
陰與陽的關係能夠全麵反映古代辯證法的內容,宇宙間的一切都可以納於陰陽範疇。天為陽,地為陰;南為陽,北為陰;山為陽,水為陰;住宅為陽,葬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生為陽,死為陰。陰極而生陽,陽極而生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陰陽對立,陰陽統一。陰陽互根,陰陽漸變。陰陽平衡,陰陽鬥爭。陰陽是認識事物的方法。
一陰一陽謂之道,堪輿之道不離陰陽。陰陽是堪輿的根本,清代堪輿理論家李德鴻在《珠神真經》論雲:“有變化而後謂之龍,有陰有陽而後能變化。蓋地為道,大小高低,屈伸闔辟相蕩而成形;剛柔險夷強弱老少相資以為用,總之皆陰陽也。陰陽變而為五行,五行變而為七曜九星,分合互乘,正變雜出,動靜相生,隱顯不一。”
(二)剛與柔
剛與柔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麵,是天地之間普遍存在的現象。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易》就有剛柔的論述,認為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剛者為乾,柔者為坤。剛摩柔則柔消,柔摩剛則剛去。內事用柔,外事剛。柔則靜則安,剛則動而用。
宋代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七十四也多次論及剛柔之道,認為:“剛柔變化,剛了化,化了柔,柔了變,變便是剛,亦循環不已。”剛極便柔,柔極變剛。
堪輿文獻中,經常論及剛柔。宋代蔡元定撰寫的《發微論》雲:“地理之要,莫遇於剛柔。剛柔者,言於其體質也。”宇宙最初是一片渾沌,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於是有了日月星辰和山川。風氣相摩,水土相蕩,剛者屹而獨存,柔者淘而漸去。山體剛而用柔,水體柔而用剛。山高聳而凝,水卑下而流。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水為太柔,火為太剛,土為少柔,石為少剛。人身之血為太柔,人身之氣為太剛,人身之肉為少柔,人身之骨為少剛。涸燥之物為剛,夷坦之物為柔。強急者為剛,緩弱者為柔。急中有緩,緩中有急。太剛則析,故須濟之以柔。太柔則弱,故須濟之以剛,剛柔相濟,中道得矣。相地點穴,辨山川之急緩,急者點緩,緩者點急。不得急上加急,緩上加緩。
明代金星橋《心得要旨》論剛柔之道雲:“剛者,強大而雄健。柔者,軟嫩而雌伏。又陰來為剛,陽來為柔。凡地人首處,必剛柔相濟,則其氣中和而出人溫厚。遇剛者,出人強暴。過柔者,出人懦弱,氣使然也。如兩金扛一水穴,向水中裁為剛中取柔穴,是硬處求軟。柔龍取剛穴,日柔裏鑽堅。如是則中和之氣得聚而相濟之義不悖矣。”這是主張剛柔相濟,求其中和,中和為吉。
(三)有與無
有是有,亦是無。無是無,亦是有。有無相間。無中有有,有中有無,察龍觀脈,均在有有無無之中。
《心得要旨》論無中生有雲:“蘇鬆嘉常等處,大坪數百裏,忽然聳起一山,以露其跡,使人莫測其來蹤,又何以知其駐足而結聚,如斯形勢,斷續難以脈尋交構,惟以意會。亦以住勢與去勢不侔,分形與合勢自異。去勢尾動首銳,如金鍬奔海,無反顧之意。住勢手軟腳彎,如驚蛇顧尾,有回抱之情。分形則直行直往,少留連之蹤。合形則顧左顧右,多眷戀之態。因其去住分合之勢而察其遠近行止之程,則無中生有之龍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