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堪輿術的精髓——氣(2)(3 / 3)

從敦煌發現的唐以前《宅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關於氣的記載。如“占宅者,見形勢氣色,草變遷移,禍福交並,吉凶代謝”。

托名於郭璞的《青囊海角經》以氣為宗旨,其卷一論述物源,說太無始氣,恍恍惚惚,太有中氣,無中生有;太元一動,天地資生;有無絡氣,萬物之化;天地漸啟,萬機鹹定;甲子渾成,八卦配臨;乾坤艮巽,天地四鼇;地水火風,輪流造化。結語為:“凡葬不得吉氣,即陷子孫貧賤衰絕,葬地者可無慎乎。”

唐代邱延翰撰有理氣之書,據《堪輿類纂》載宋吳景鸞《進陰陽天機書序》雲:“唐開元中,河東星氣有異,朝廷患之,遣使斷其山,究其實.則邱延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師授《天機書》,並自撰《理氣心印》三卷,玄宗賜之爵,以玉函藏其書內廷,禁勿傳。”這些書,後來被楊筠鬆帶出官外,傳播於世。

南唐何溥撰《靈城精義),以龍為地氣,以水為天氣,當上元甲子一白司運時,坎得旺氣,震巽得生氣,乾兌得退氣,離得死氣,坎艮得鬼氣,卜地氣之旺相,可以得祥瑞。

堪輿文獻有論形的,也有論氣的。論氣的大多是理氣派文獻,這類書很深奧,難以讀懂,但卻很有發掘價值。

(九)氣運和氣勢

氣運和氣勢是製斷宅地優劣的重要條件,托名於南唐何溥的《靈城精義》對此有全麵論述。其書開卷即雲:“宇宙有大閉合,氣運為主。山川有真性情,氣勢為先。”

相地要看氣運。明清時代常有這種情況,主喪葬中,有地非人不下,有人非時不下,蓋以氣運言也。山乘秀氣,水乘積氣,石乘煞氣,平乘脊氣,山若秀麗,即有真氣。水若澄凝,便是積氣。石若威儀,必生貴氣。平陽若有一骨脊之處高起,斂而為生氣。地運有轉移,天氣從之。黃河是天地間一大血脈,從昆侖而下,經龍門,轉呂梁,過太行,穿碣石,人大海。冀地居其中,以黃河為玉帶,以五嶽為朝山,故冀地為都城風水。泰山為中國一大幹,黃河經其北,長江繞其南,故曲阜有孔聖人生,天運有轉旋,地氣應之。天氣動於上,人為應之。論氣運不可拘於定格,而應通於轉徙幻化。

氣運體現於龍穴。有聚講、行講、坐講,則氣聚於龍。有權星、尊星、雄星則氣聚於勢。有蓋胎、夾胎、乘胎,則氣聚於穴。有收襟、收堂、收關,則氣聚於局。龍要層雲疊霧以合氣運,陰陽雌雄媾會之處即有氣運。氣有虛實,以實投虛,以虛乘實。氣有先後,先到先收,後到後收。氣有乘本脈而不容他雜者,氣有借旁脈而隔山取者,氣有合初分脈而不為遙遠者,氣有串渡峽脈而不邀截者。龍以脈為主,穴以向為尊。製煞莫如乘旺,脫煞正以扶生。氣有內外之別、緩急之別、深淺之別、止散之別,不可不察。

相地還要看氣勢,“察以眼界,會以性情,若能了此,天下橫行,此以氣勢言也。”大地無形看氣概,小地無勢看精神。立穴當先認形神。觀之有氣勢,察之有精神,便可立穴。認龍之氣以勢,認穴之氣以情。望氣乘乎勢,立穴乘乎情。龍以勢為主,穴以情為真。山夾水為界,得水為住。山乘風則騰,山藏風乃歇。必得龍之性情,方能得其精神血脈。

氣勢如禽主文,如獸主武。氣霧濃盛則地吉。氣勢如山鎮,如樓屋,是為異氣。堪輿師認為得氣勢,又得氣運,必然大吉大利。

氣運一詞,旱在南朝時代的《世說新語·傷逝》就出現了,其文:“戴公(逵)則林法師(支遁)墓日: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