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氣
“化”有兩個意思。一是“和”。“和”就是交融。不同物質結合在一起可以化生萬物。“和”是先哲經常論述的哲學範疇,《國語·鄭語》雲:“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禮記·樂記》雲:“和,故萬物皆化。”化的另一個意思是變化,萬物變化無窮,至生互勝。
天地之氣,化而不止,氣有陰陽,有剛頑,不是盡淳,唯有中和調化,才有生機,堪輿點穴,強調化氣,龍脈以穴為子,穴可以化龍脈之氣。火龍以土一星為穴,金龍以水星為穴,則母氣可以泄於子,化其剛頑。
氣有意化。子未離腹,含生遏其初氣,其化微兼體之所成。如金星尋軟,木星尋硬,水星尋燧,火星尋墜,土星尋圓。子雖無五行之形而有五行之意。
氣有形化。子已脫懷,方生分其中氣,帶體之所成。如金星得轉水穴,木星得萌芽穴,火星得土腳穴,水星得直節穴,土星得流金穴。子雖五行之星而有五行之形。
氣有氣化。子在膝下,泄其終氣。如高金而得水裙,立木而得火曜,坐土而得拋珠,曲水而得眠木,燥火而得低土。子既得五行之形,又得五行之氣。
氣有神化。子已成其生,如金星而得水案。水朝土星而得金案。子母有相生之義。
化者,應之。變者,複之。《管氏地理指蒙》卷五十一雲:“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有化就有和,和是氣化的最佳狀態,和生萬物。堪輿術要化相衝為相和,化險為夷,化凶為吉。
點穴講究五行生克,如果穴地有克象,可以采取化氣,化險為夷。《青囊海角經》雲:“金須火液,雪待日熔,化氣之妙,術家所謂改神功而奪天命也。龍有龍之化氣,穴有穴之化氣。龍無化氣無論矣。穴無化氣,術家有作用之法以化之。如頑土無金,本不可下。若龍局俱真,又不可拾葬法,憑四應所到,從孕穴打開墓頭,大作圓堆,為上腹藏金之象……故氣頑者因情以化其氣;神寂者,因位以化其神。”
(七)望氣與理氣
氣是不可見之物,然而,堪輿有望氣之說,望氣全憑感覺,依據的是山川等客體。
繆希雍在《葬經翼·望氣》雲:“山崗體魂也,氣色神理也。故知山川為兩儀之巨跡,氣質之根蒂,世界依之而建立,萬物所出入者也。”這就是以山崗的形勢判斷氣的優劣。堪輿師認為,凡山的形勢崩傷,其氣散絕,謂之死,死者不可複生。凡形勢雖具,生氣未舒,謂之枯,枯者時而有潤。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靄,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未休。反之,凡雲氣不騰,色澤黯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零落,水泉幹涸,如是者,非山崗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行乎他方。”
望氣又可以稱為理氣。《難解二十四篇》雲:“《易》日: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言理者,條理也,即文理脈絡之理也。察其條理,則知中邊向背精粗大小……氣者,形之微。形者,氣之著。氣隱而難知,形顯而易見。<經》日:地有吉氣,上隨而起化形之著於外者也。氣吉,形必秀潤、特達端莊。氣凶,形必粗頑、欹斜破碎。”可見理氣與望氣同為一事。
《青囊海角經·頭陀衲子論》認為:凡地理,先明其理氣。山水者,陰陽之氣。山水之靜為陰,山水之動為陽。動靜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總名日氣。析而言之日龍日穴日砂日水。有土斯有氣,氣因土而行,土因氣而盛。土有氣則潤,無氣則枯。
托名於三國管輅的《管氏地理指蒙》多次論及望氣,其《望氣尋龍篇》雲:“望氣之法,眩目縈心,上自天子,下及庶人,有權有變,有儀有倫,昏晨晦瞑,霧靄氛氤,有慶有景,有妖有屯,平視桑榆,初出森森,若煙非煙,若雲非雲,名為喜氣,太平之因。……天子之氣,內赤外黃,或恒或刹,發於四方,匆匆而起,鬱鬱而衝,如城門之廓霧下,如華蓋之起雲中,如青衣而無手象,龍馬之有容,名為旺氣,此地興王。宰相之氣,赤光閃起,如星月而彎趨,如長虹而斜倚,如內白而外黃,或前青而後紫,或鬱鬱而光照穹廬,或紛紛而暈。……福喜之氣,上黃下白,如牛頭之觸人,如羊群之相迫,如人持斧以騰身,如將舉首而向敵。”這些望氣法很朦朧,很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