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氣
氣是什麼?從古到今,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莫衷一是。我認為,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抽象而複雜的哲學範疇,同時,氣又是以精微物質為基礎、貫通天地、萬般造化、生生不滅的客觀存在。氣在有無之間。氣,不是一句話所能解釋清楚的,它包含多種意義。
氣是以精微物質為基礎的。曆史上的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氣是物質現象,而不是精神現象。戰國時成書的《易傳》提出:“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即萬物是由精氣構成的。同時期成書的《管子·內業》說得更加具體:“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在《論氣》亦雲:“其為物也,虛空靜息,凝然不動,遍體透明,映徹千裏。”作為一種精微物質,氣是看不見,但卻客觀存在。現代科學家認為,物質是可以分的,但永遠不可以窮盡。“精氣說”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意義。
氣貫通天地。宇宙間無時無處無氣。宋代哲學家朱熹說過:“屈伸往來者,氣也。天地間無非氣。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常相接,無間斷,人自不見。”(《朱子語類》卷三)明末思想家黃宗羲也說過:“通天地,畫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有往來、闔辟、升降之殊。”(《宋元學案·濂溪學案》)氣是乾坤中唯一的本源,充斥於無限的時空中。
氣有萬般造化,氣是運動的物質,在運動中創造功能,升降磨蕩、聚散屈伸,交通變化而生萬物。日月金木水火土,無一不是氣的造化,無一不可分解為精微之氣。
氣生生不滅.。物質不滅,變換而已。氣聚為生,氣散為死,氣死複為氣生,循環而不能窮盡。宋代哲學家呂祖謙說過:“大化流形,浩浩不已。人秀物靈,動遊植止。別而觀之,各有終始;統而觀之,聚散同體。”(《東萊集·祭滕文卿》)明代學者劉宗周亦雲:“太極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陰生陽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萬物,皆一氣自然之變化。”(《聖學宗要》)
這就是氣。
然而,撇開抽象的屬性不論,在具體的情況下,氣亦可作具體的解釋,天地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氣:有直觀的霧狀之氣;有精神形態的浩然之氣;有呼吸吐納之空氣;有身體的基本要素之元氣,有互映吉凶禍福的喜氣和黴氣。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了幾十種氣:天氣、地氣、陰氣、陽氣、人氣、金氣、春氣、德氣、刑氣、賊氣,一切皆可以稱為氣。氣本是一個哲學概念,把它運用於具體事物中,就有了具體的屬性。具體和抽象是不可分割的,具體有相對獨立的特征,抽象是對本質的概括。氣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我們不可偏執於一端。
中國堪輿術以氣為核心,似乎每一本堪輿書都要談氣,以氣為萬物的根本。《管氏地理指蒙》卷一雲:“一氣積而兩儀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凶悔吝有機而可測,盛衰消長有度而不渝。”又雲:“氣著而神,神著而形。”
氣決定了風水的好壞。“穴有窪隆兮均欲貴其得氣。勢降不續兮,氣絕於來曆。成形不界腳兮,氣過前行。四勢不會集兮,氣之孤寂。杞柏不植兮,氣殘於禿童。左右芒辯兮,氣鑱於尖射。水城不禁兮,氣竭於枯槁。明堂不淨兮,氣翳於橫逆。茫茫無應兮,氣散而不停。潺潺而隘兮,氣沉於淩逼。如搖旌反弓兮,氣之背脫。”(同上卷七十七)可見,風水的每一種現象都可以用氣來解釋。誠如堪輿師常雲:觀龍之來則知氣之所行,觀穴之止則知氣之所住,觀局之聚則知氣之所鍾。小地無勢看精神,大地無形觀氣概。
堪輿術強調氣的物質屬性。蔣平階《水龍經》雲:“太始唯一氣,莫先於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雲: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於地外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裏同運,此造化之妙用。”氣是物質之氣,與水同體,這是對氣的客觀描述和樸素認識。
(二)陰氣和陽氣
氣分為陰陽。早在周代就開始用陰氣和陽氣解釋自然現象。周幽王二年發生地震,大夫伯陽父認為:“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遇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這就是說,陽氣和陰氣失其宜所,就會發生動蕩。陰陽二氣充斥於天地山川萬物之中。
陰陽二氣決定了四季的變化和萬物的收藏。《管子·形勢解》雲:“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季節不同,陰陽二氣的狀態就不同。堪輿術建造宅物,注重季
節的變化,著眼於陰陽二氣的消長。
人體是個複雜的結構,說到底也是陰陽二氣。《黃帝內經》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陽二氣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陰陽離絕,精氣乃絕。善診者,先別陰陽。《白虎通》認為人稟陰陽而生。
陰氣和陽氣互相感化,相反相成,激蕩衝氣。《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氣生萬物,“和”是普遍規律。天氣感乎下,地氣應乎上,有感而和。氣化而形,形複返於氣。陰化陽,陽化陰,陰陽互化,感化而通。宋代哲學家程頤雲:“陰陽之交相摩軋,八方之氣相推蕩,雷霆以動之,風雨以潤之,日月運行,寒暑相推,而成造化之功。”孤陰不生,孤陽不成,陰陽相配,和生萬物,此乃天地間普遍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