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之氣包括金木水火土五個方麵。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鹹生腎,腎生髓,髓生肝。中央為本,為黃為土,生胃、生三焦。五行之氣充實而平衡,身體就健康。
人體之氣和自然之氣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受到後者的製約和影響。季節不同,人體之氣亦不同。《素問·診要經終論》雲:“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陽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覆地氣合,人氣在腎。”春氣通肝,夏氣通心,秋氣通肺,冬氣通腎。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四季都要調氣。
晉代醫學家葛洪主張人要以氣養生。他在《抱樸子·至理》雲:“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需氣以生者也。”因氣以長氣,因血以養血,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世的佛道二教都主張修煉氣功,以達到長生的目的。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之氣極其複雜,有五髒六腑之氣,有肌肉血脈之氣,有元氣、正氣、宗氣、真氣、穀氣、絡氣、經氣,還有清氣,濁氣、邪氣、燥氣、濕氣、脾氣、淫氣、毒氣、惡氣、暴氣、虐氣,這些氣直接影響人體健康。氣是機體和髒腑組織的生理機能,又是體內流動著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氣有生化血液、溫善全身,推動腑髒活動,抗禦外來細菌的功能。如果人的氣功能出現障礙,就會形成氣虛、氣滯、氣逆。氣的紊亂,需要調節。氣功是調氣的功法。練氣功要選擇風水,人們不宜在臭氣熏天,陰氣很重的地方練功,而應在向南避風、草木欣欣的場所,采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提高身體素質。人們居住的場所也要選擇風水,隻有陰陽二氣調和、生氣旺盛,人體之氣才能處於最佳狀態。
氣不僅決定人的身體好壞,還影響到人的性別、性格、體力、智愚等各方麵狀況。土地各以其類生,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暗,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暑氣多天,寒氣多壽,穀氣多痹,丘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中土多聖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
人有先天之氣,又有後天之氣,氣是生命的象征。堪輿術之所以經久不衰,關鍵在於其氣說有一定道理,對人的養生有功能性和實用性。我以為,“風水·氣·人體”將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課題。
(五)生氣
氣有生氣和死氣。生氣是生機勃勃之氣,是陰陽二氣感化之氣。生氣在運行中化生了宇宙,《淮南子·天文訓》雲:“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有了生機之氣,就有了萬物,也就有了生命。
《珠神真經》雲:“生氣者,生生不息之謂也。譬之人身,充體皆氣,惟鼻之氣呼吸不息而後能生人。蓋鼻之氣統諸氣之會以施其出入,而地之氣猶是矣。然地之氣呼吸無以見,必以脈以星而見也。夫地脈以吸之,星以呼之,有脈而吸也,可知有星而呼也,可知有呼吸而生生不息也。”這是以土地譬人身,論生生之氣。堪輿家以地脈審生氣,認為氣始於微之微,中於微之著,終於著之微。隱而不昧,是為氣始。暢而不流,是為中氣。舒而有斂,是為終氣。
堪輿術選擇地點,目的在於得到生氣。晉代郭璞在《葬書》論述了陰宅生氣與人的關係。他說:“葬者,乘生氣也,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經日: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這段話是陰宅的總綱。生氣就是一元運行之氣,在天周流六虛,在地發生萬物,磅礴乎大化,貫通乎品彙,無處無之,無時不運。生氣藏於地中,人不可見,惟可循地之理以求之。生氣分為陰陽,析而為五行,雖運於天,實出於地,行則萬物發生,聚則山川融結。父母骸骨為子孫之本,子孫形體乃父母之枝。一氣相蔭,由本而達枝。生死殊途,情氣相感。枯骨得蔭,生人受福。心為氣之主,情通則氣通,以父母遺骨藏於融會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托於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與之感通。漢代時,未央官的懸鍾無故自嗚,東方朔推斷是銅山崩倒的應聲,過了不久,西蜀果然上奏銅山崩倒。由此可知,山氣相感應,父母與子孫也有氣相感應。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氣感合則生人。神氣不滅,造化無窮。基於這套理論,堪輿師認為陰宅的生氣可以蔭佑生者。其實,人死如燈滅,化為灰燼,怎麼可以蔭佑子孫?“銅山西崩,靈鍾東應”,這種自然現象不能類比到死人與活人身上。
生機之氣離不開水土。《葬書》雲:“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氣在土中,葬得其法,則為生氣。葬失其道,則為殺氣。氣本無體,假土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