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地以陰陽二氣為判斷標準。《管氏地理指蒙》卷七十七雲:“二氣判兮,五土為清。二氣淫兮,五土為刑。”所謂判者,得淨陰淨陽二氣。所謂淫者,陰陽二氣駁雜。
《黃帝宅經》雲:“凡之陽宅,即有陽氣抱陰,陰宅即有陰氣抱陽。陰陽之宅者,即龍也。”這就是說,相宅不得偏陰偏陽,隻有陰陽俱備,才能得到吉祥。有純陰純陽,邊陰邊陽,上陽下陰,上陰下陽,陰交陽半,陽交陰半,強陽弱陰,老陽嫩陰。陽來則陰作,陰來則陽受。陰陽適中,是為佳地。
(三)五行之氣
先哲認為五行是最基本的五種物質,然而,五行亦可再分,金木水火土都是由氣組成的。《管子·侈靡》論五行之氣:“天地之氣有五,不必為詛、其亟而反,其重陔動毀之進退,即此數之難得者也。”五行之氣生克互化,動毀、進退、聚散、循環,自有其規律。
漢代盛行五行學說,當時的人認為: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王充在《論衡·物勢篇》論雲:“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常之道也。五髒在內,五行氣具。”
氣是怎樣分成五行的呢?北宋張君房編輯的《雲笈七簽》有《元氣論》雲:“一含五氣,軟氣為水,水數一也;溫氣為火,火數二也;柔氣為木,木數三也;剛氣為金,金數四也;風氣為土,土數五也。”
北宋的政治家、哲學家王安石認為萬物一氣,氣分為陰陽,陰陽之間有衝氣,衝氣即交合之氣,陰氣、陽氣、衝氣生成五行之氣。“道立於兩,成於三,變於五。”(《洪範傳》)陰陽二氣在化生中產生五行,陽氣初動而散風生木,動之極則發熱生火;陽氣凝止,陰氣初止而氣燥生金,止之極則天寒生水。五行之氣有剛有柔,有晦有明。
朱熹也認為陰變陽合而生五行:“陰陽,氣也,生此五行之質,天地生物,五行獨先。天地之間,何事而非五行。”(《朱子語類》卷九十四)他把五行看作是陰陽氣化之物。
元代思想家許衡認為,人稟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所以為人。人稟五氣,故有五德和五論。由於人生來稟氣不同,故智愚和德行不一。(《許魯齋集》)
堪輿術注重識別五行之盛衰,辨認二氣之清濁,順天行氣,以五行生克關係理解人之吉凶。認為人本五土之融結,以人體葬於土,是返其本還其原。骨肉是五行之清濁,魂魄是五行之變化,生死是五行之運動。
《管氏地理指蒙》多次以五行之氣論堪輿吉凶。其序雲:“人由五土而生,氣之用也,氣息而死,必歸藏於五土,返本還元之道也。贄於五祀,格於五配,五配命之,五祀司之,此子孫福禍之所由也。”在《五行五獸篇》雲:“五行之五位,五方之五色,五性之五神,五正之五德,五象之五獸,此皆不可差而不可易。”在《五行變動篇》雲:“乘五土之融結,變五運之盛衰。五神命之五行之秀也,五常性之萬物之靈也,五事役之五行之運動也,五福六極舒慘之五行之虧盈也,死者無嗜欲淚之五行之已息也,魂魄散之五行之變化也,骨肉歸之五行之清濁也,葬者乃五行之反本還元,歸根複命,而教化之達變也。”這些講的是喪葬與五行的關係,人來自於五行,回返於五行。
《管氏地理指蒙·五行祥滲》認為萬物都是五氣化生的結果:“布於天為五星,分於地為五方,行於四時為五德,布於律呂為五聲,發於文章為五色,總其精氣為五行,人歸於萬物稟秀氣而生。易日: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故萬物皆感五氣而放。”
《管氏地理指蒙·三吉五凶》把山川不吉的形勢稱為五凶:瀑、潦、濁、瀨、灘五凶也;疾厄傷痕、生離死別、刑辟患難、夭折鰥寡、暴敗猖狂五凶也;伏吟二黑、遊魂四綠、絕體三碧、五鬼五黃、絕命七赤五凶也;堆沙罅石、深穀窮源、高峭險通、低陷卑寒、脫露凋零五凶也:山高水傾、山短水直、山通水割、山亂水分、山露水反五凶也;池沼無源、田陸短促、坑壕潦涸、灘激喧嘈、洲移渚易五凶也;陽發陰行、陰來陽往、陽鉗陽流、陰流陽坼、陰坼陰沒五凶也;水山連坤,火山流艮、木山流乾、金山流巽、土山流壬五凶也。這是以五氣機械地套於客觀現象,指明山川中不協調的狀況。
(四)人體之氣
萬物一氣,人體亦不過一氣。氣構成生命,決定體質,影響人的活動。人的一切都離不開氣。在古人看來,人身上的血、骨、肉都可以分解為氣,人們不斷呼吸的空氣也是氣,人所具有的和氣、誌氣也是氣。
自然界為什麼有人?人是怎樣產生的?人的貧富貴賤是由什麼決定的?宋代哲學家朱熹把結論歸於氣。認為自然界的氣決定了人的一切。他說:“但欲生此物,必須有氣,然後此物有以聚而成質。而氣之為物,有清濁昏明之不同。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欲之累,則為聖;稟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為賢,稟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欲之所蔽,而又不能去,則為愚為不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玉山講義》)
人的生死就是氣的聚散。《莊子·知北遊》雲:“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死則氣散,氣聚則人生。生死不過是氣的化合。誠如管子所雲:“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管子·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