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與遊戲中談生死。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在《關於孩子與死亡》的書裏提到,透過繪畫、遊戲過程,有助於孩子理解或麵對死亡。這幾年,國內也出版了一些與死亡主題相關的童書繪本,透過親子共讀,引導孩子談論生死大事。例如,讓孩子觀賞《獅子王》,當看到小獅子辛巴的爸爸死去,電視機前的孩子會跟著掉淚,其實就是在“演練”悲傷,學習讓情緒有出口。

從大自然知生死。讓孩子體悟四季轉換,比如看葉子從新生到凋零的過程。有一位臨床心理谘詢師通過讓孩子種樹,在花開花落中明白“花謝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誕生了”。又如,孩子第一次接觸死亡概念可能是看到魚缸裏一條魚浮在水麵上,不動了;也可能是看到路上一條狗躺在地上,不動了。可以在這些具體情況中講“死亡”的概念,雖然“死”的不同,但都是死亡。

千萬不能對孩子說謊,否則當孩子長大一點以後知道真相時,會覺得父母欺騙了他們。 比如父母說:“××死了,就是他走了,到別的地方去了”;“××死了,就是他睡著了”;“××死了,就是老天爺叫他去了”等等。應該實話實說,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對他們說。 比如,可以說:“××死了,他不會回來了。每個人都會死,不過要很多很多年以後才會死,你現在還小,不要去想它。”

第二招: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

對於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實事求是,排除恐懼。外向的孩子,一般都會將自己的困惑講出來。這時候,父母應該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告訴他這個事實: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就像大自然中花開花落一樣,每個人都要經曆。如果孩子比較小,不能理解,可以拿身邊的動植物打比方。而對於中學生來說,他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完全可以想清楚是怎麼回事。

此外,在死亡教育的過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強調生命的價值所在。正是因為我們都會死亡,生命或長或短,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不管是以什麼方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潛能,盡力去完善過程。

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要適時探討,消除偏差。內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問題也會憋在心裏,這就是那些表麵看起來很乖巧,也很順從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外向的孩子容易自殺的原因。他們常常遇到一些困惑,總是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去解決。 比如,關於死亡的困惑,他們很可能上網去查,這時候理解就出現偏差。

作為父母,在平時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氛圍,對於這些忌諱的話題,也應該適時、主動地和他探討。 比如可以根據有關死亡的新聞及時和他對話,問問他對死亡的看法,留意他的情緒變化,然後再科學地解釋這樣的事情,消除他的認識偏差。

如果孩子遭遇親人離世,要增加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的情緒得到充分的宣泄。對於孩子來說,親人離世打擊非常大,一方麵,自己親近的人突然走了,他會感到孤單、無助;另一方麵,看到大人傷心痛苦,他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會更大。大人在發泄自己情緒之後盡量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他感覺到,雖然一個親人去世了,但他的愛並沒有減少,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時候,他也願意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此外,陪孩子一起談感受也是減壓的有效方法。等孩子內心平靜一些,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思念,想想美好的事,將這種壓抑的情緒宣泄出去,然後從感傷中走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