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諱言死亡是千年延續的傳統,認為死亡總是與晦氣聯係在一起。為了這一避忌,人們甚至把“死亡”神化,令很多孩子信以為真,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動不動就做出自殺的衝動行為。其實,死亡是一個真實的東西,它並不因為親人朋友的逝去才會離你格外地近,也不會因為你對它的逃避而格外地遠。死亡就像一個警鍾,不斷提醒著人們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個月前,小女孩因為任性而和奶奶頂嘴了。這件事過去了一個月,奶奶突然去世了。小女孩作為奶奶唯一的孫輩,按照風俗,她必須抱著奶奶的遺像,走向墓地。雖然那是自己的親人,但小女孩還是非常害怕,甚至害怕得暈過去了。醒來之後,小女孩哭著拋下遺像,跑了出去。為這事,媽媽還責怪小孩子不懂事。之後那幾天,她就連上廁所也不敢一個人去。一到晚上,小女孩就躲在被窩裏偷偷地哭,媽媽問她為什麼,她說:“我之前跟奶奶頂嘴,一定是我氣死奶奶的!”
又過了幾個月,小女孩的爺爺又離開了人世。那一天,小女孩還在學校上課沒放學,她連爺爺最後一麵都沒見到。小女孩為這事感到非常遺憾,之後小女孩晚上都不敢睡覺,一閉上眼睛,她就害怕會出現鬼神。就連白天頭腦也總想著爺爺回來找她,說她沒有去送爺爺的終。
終於有一天,小女孩忍不住問媽媽:“媽媽,您說人死後真的會變成鬼魂嗎?我最親愛的爺爺奶奶幾個月前還是活生生的,現在居然變成了一堆灰。我真的很害怕再一次失去親人。你說,爸爸工作壓力那麼大,他身體也不太好,他能挺得住嗎?他會不會也……”
麵對孩子滿腦子的疑問,以及她害怕死亡的嚴重程度,媽媽覺得很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小女孩麵對親人的死亡,會出現這種極度害怕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她之前沒接觸過關於死亡的知識,導致她不能正視死亡。其實死亡是人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曆的一個過程,同時人們對死亡又普遍存在恐懼焦慮而又難以正確麵對的心理。“死亡教育”就是使孩子對死亡問題有觀察、發問、表達記憶及感受的機會,它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麵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曆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它可以消除孩子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孩子坦然麵對死亡;它能使孩子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孩子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孩子勇敢地正視生老病死的問題,加深孩子對死亡的深刻認識,並將這種認識轉化為珍惜生命、珍愛健康的強大動力,進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質量。如果對孩子一直回避死亡,會讓他們覺得死亡是遙遠的,這樣做可能會使他們忽略了生的意義。隻有正視死亡,它才時刻提醒人們活著的可貴。所以,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
第一招:結合情境,尋找適宜的方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與孩子交流死亡話題時,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時給以詩意的解釋,要結合情境尋找一些最適宜的方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說個家族故事。引導孩子認識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現象,可從共同分享家族故事開始。專家曾建議,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時,找出泛黃的照片翻閱,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記憶中已逝的爺爺奶奶,他們從哪來?做什麼?生了幾個小孩?他們那時喜歡玩什麼?吃什麼?最開心或最難過的事是什麼?也可以陪孩子把這些故事畫下來,在畫圖說故事中,逐漸了解生與死。
拿寵物當媒介。很多家庭喜歡養寵物,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為孩子接觸死亡的第一次經曆,父母不妨善用這些機會進行死亡教育。寵物死去經常激起孩子對死亡的疑問,小狗去了哪裏?天堂是什麼?我可不可以一起去?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勵發問與死亡有關的問題,並允許表達情緒,且經常 被關愛,那麼在遭遇親人過世時,孩子較能從容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