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天,高占喜拿出自己全部的錢請城裏爸媽吃麵,還畫了一張全家福送給他們。高占喜就這樣平靜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他決心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七天時間是短暫的,但是對於這兩個孩子來說,卻又是漫長的,因為這是一段心靈煎熬的旅程。一個沒有出息、沒有希望的孩子經曆過艱辛,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感動流淚,也會做出下跪和悔改的驚人舉動;一個嚐試過城市奢華生活的孩子,不但沒有留戀城市的生活,反而主動提出回到農村,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七天生活體驗的效果,遠遠勝過了十幾年父母的苦口婆心。所以,父母要製造機會,讓孩子感受艱辛,體驗不同的生活。
縱觀我們中小學的教育現狀,非常令人擔憂:學校的文化理論學習課程排得滿滿的,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興趣班,每天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所以,父母需要為孩子補上生活這一課,讓孩子走向自然,走進社會,走向農村,體驗七彩生活。
第一招:與孩子一起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對孩子進行抗挫折能力、意誌力訓練。根據孩子年齡實際情況,布置一定難度的任務,在規定的範圍內完成。 比如:行軍、爬山等等。
參與社會生產勞動。與孩子一起參加工、農業生產勞動和商業服務勞動,也包括有償勞動和社會公益無償勞動。
參與社會宣傳和服務活動。這些活動包括:經常性的社會活動,如植樹、交通安全的宣傳、衛生、慰問烈軍屬、教師、為老弱病殘送溫暖活動等;一些配合國內外重大事件、政治任務而進行的專題活動,有希望工程、青年誌願者活動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實踐活動。
參與生存體驗勞動。如:賣報、撿廢品、擺攤等。
參與社會調查。包括參觀、訪問、考察、問卷調查等。
第二招:參考國外父母的做法,結合自身實際讓孩子體驗生活。
瑞士——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麵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美國——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在美國不管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去做小保姆賺錢。
德國——法律規定孩子承擔家務。父母從不包辦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讓孩子參加勤工儉學。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