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本來見老者故意將鞋扔到橋下,覺得好生詫異。現在又見他命令自己下去拾鞋,心裏很是氣憤。正想轉頭就走,後又一想,看在老者年紀很大的分上,就強壓住心裏的怒氣,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他正要遞給老者,誰知那老者竟然不伸手去接,還毫不客氣地說道:“既然撿上來了,就給我穿上吧。”
聽了這樣的話,張良更是怒氣衝天,不過轉念一想,既然都已經幫他撿了鞋,再幫他穿上也無所謂。於是,他就跪著替老者將鞋穿好。老者也不客氣,伸腿去穿。張良“低頭”給老者穿鞋卻連句“謝謝”都沒有換來。老者隻是笑了笑,抬腿就走了。沒走多遠,老者又背著手拐了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5天後的早上,還在這裏會麵。”
張良雖然心裏覺得有些蹊蹺,但也沒有多想,就滿口答應了。
5天後,天剛剛亮,張良來到橋上,老者已經在那裏了。見到張良,老者生氣地指責他:“和長者相約,你小子卻遲到了,太不像話了!現在回去,5天後,早點過來。”
第二次,雞剛啼鳴,張良就前往赴約,可等他趕到橋上時,老者又已站在橋上等他。老者轉身就走,生氣地說:“你的架子好大啊,總要一個老人家等你。過5天再早點來。”
又過了5天,張良半夜就出發了,這一次終於趕在老者的前麵到了橋上。
過了一會,老者來了。他顯得很高興,笑眯眯地說:“這一次沒有失約,這樣做才對呀。如果你在長者麵前都不能夠做到謙卑,那麼又怎麼能夠成大事呢?”說完,他拿出一冊書:“你把這本書讀透了,就可以勝任帝王的老師了,10年後一定會得到驗證。13年後,我們會在濟水再次會麵,那濟水之北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老者扭頭就走了。
天明以後,張良發現老者送的書原是《太公兵法》。此後,張良常常誦讀這部兵書,後來終於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6出奇計,為漢室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張良成為了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韓信、蕭何合稱“漢初三傑”。
當韓國滅亡的時候,秦國正處在強盛時期,實力雄厚。而張良之前沒有經過磨煉,行事魯莽衝動,就去行刺秦王,根本談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雄才偉略。後來他因為肯低頭,尊敬老者,得到了《太公兵法》,成為了一代將才,也為之後輔佐劉邦打下漢室江山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張良懂得適時地低頭,以至於後來“封侯拜將”不但沒有“跌價”,還極大地抬高了自己的“身價”。所以,有時候人低頭並不是“不如人”,相反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