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現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上大學時學的是機械磨具設計專業。畢業後,老趙先留校當了老師,後來又做過一些技術方麵的谘詢工作,去年又投身於保險行業。他性格開朗,為人熱情,喜歡挑戰,想問題比較透徹長遠,所以這份保險工作很適合他。他自己也說:“選擇工作一定要從長遠考慮,雖然我當初學的是機械磨具設計專業,後來留校,再後來又做技術谘詢,但經過認真分析,我認為這兩類工作都不適合自己,雖然工作環境好,舒適安逸,但從長遠來看,做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更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價值。”老趙堅信在保險行業努力下去一定能打造出一番天地。就這樣,幾年後,他的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別人業績下降,而他卻能超額完成任務。老趙認為成功的秘訣就是放長線,尤其是在保險行業,他說:“雖然現在某些客戶由於經濟問題不會買保險或者隻是買幾百元的保險,但如果能保持好關係,取得客戶的信任,說不定兩三年後客戶升職了,甚至成了某集團總裁,就能拿到大單子了。這需要具備長遠的眼光,你周圍的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客戶,隻有眼光長遠才能培養未來客戶。”他在小區中供大家休閑娛樂的地方作問卷調查,40個被調查人後來有10個成了他的客戶。收到問卷調查後,他會向填寫問卷調查的人逐一表示感謝,平時有空就問候問候,這樣大家有保險需求時自然就想到他了。
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職業的長遠規劃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確的、合適的規劃,你的努力才有價值,你的職業發展之路才會順暢。所以,選擇職業切勿急功近利,在爭取到眼前利益的同時一定要兼顧長遠利益,避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悲劇。
職場中,大多數人容易人窮誌短,為了工資而受製於人,迫於生計,很多時候隻能妥協,這一妥協又埋沒了自己的才華,錯過了發展的機會,最後隻好隨波逐流混下去。如果你不懂得為自己作一個長遠的規劃,那麼你可能確實會得到眼前的一點好處,但卻離你的職場目標越來越遠。作好自己的長遠規劃,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抗拒短期誘惑,明確自己的目標,這是最實際不過的職場生涯法則。
第五節 知識是人生規劃的基石
知識可以改變人生。的確,知識是我們前行道路上的照明燈,是雨中的保護傘,是我們饑餓時的糧食。多一些知識就讓我們多了一份力量,讓我們的心不再幹涸、荒蕪,也讓我們的職場道路充滿綠色,生機盎然。在現代職場,隻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遲遲不能進步的員工、始終無所建樹的人,都是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什麼規劃的人。在這些人中,有許多人不是不想規劃,而是不知道如何規劃,缺少必要的知識讓他們對職業規劃無從下手。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知識的高度應用、知識資源的高度共享讓我們終於明白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機遇是留給那些隨時準備著的人。隻有那些不斷學習、始終保持進步狀態的人,才能用知識扭轉局麵,取得成績。現代社會的競爭規則是強者勝,現代企業的用人標準是能者上。因此,我們隻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才能在現代職場上輕鬆自如。知識可以照亮我們的成功之路,知識可以賦予我們更多的智慧。一句話,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就是知識的不斷積累,他的人生經曆就是知識不斷提升改變的過程。在創業之前,他做過許多工作,比如推銷、跑業務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並沒有因驕傲滿足而停滯不前,而是堅持學習,為將來職場的規劃奠定基礎。即使再忙再累,他也不會忘記學習知識,尤其是沒有放鬆對英語的學習,他時刻都在儲備知識。由於條件有限,李嘉誠沒有錢去參加英語培訓,也沒有時間專門去學校上課、旁聽。為此,他便結合自己的工作為積累知識創造條件。他當時做藥材推銷,在每一種藥品的介紹說明中都有中英文兩種文字,閑暇之餘,他就仔細學習藥品說明中的英文語句,這樣既方便吸取知識,又能為自己的推銷工作提供另一種途徑。經過長時間堅持,李嘉誠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這種具有戰略眼光的知識儲備為他將來和外商的激烈競爭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後大大小小的競爭中,李嘉誠始終屹立不倒。中英文雙語的策略為他的成功贏得了更多機會,使他最終在國際商界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缺乏知識就意味著缺少競爭的真正資本。因為每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都是有限的,要想提高自己,就必須能廣泛吸收外部的信息、知識、資源和變化,並樂於嚐試新思想和新經曆。任何故步自封、固執己見的人,都不可能有所提高與發展。每個從普通走向不凡的人,無一不注重培養自己求知求學的能力,他們依靠自己不斷積累的知識戰勝了工作中的難點,成功地規劃人生,他們用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因為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
孔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一個聰明的人決不會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已經過去的昨天,而是不斷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積累更多的經驗,才能更好地迎接嶄新的明天。我們所遇到的人,所遇到的事物,所得到的經驗,所經曆的事情都是我們寶貴的知識,但單單隻有這些並不夠,我們需要對自己獲得的知識進行係統調整、重新規劃,要讓它真正地去為我們效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因盜竊被關進監獄服刑的犯人,整天在監獄裏悔恨自己的行為,一想到以後在社會上難以立足的慘淡人生,他就唉聲歎氣,鬱悶至極。一個偶然的機會,沒上過幾年學的他接觸了英語,很快便喜歡上了這個新鮮的玩意,並樂在其中,發憤圖強。他決定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並很好地利用了服刑的時間來學習知識。這不僅有助於他規劃出獄後的人生,而且也給了自己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果然,在堅持一段學習之後,他不再像剛入獄時那樣哀歎了,因為他的努力已經有了回報,他文章寫得好,同時又能順利地把文章翻譯成英語,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個充滿希望、充滿樂趣的新的人生道路,至少他有了對將來職業作規劃的基礎。
隻要我們堅持努力學習知識,即便我們的起點很低,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們的力量也會慢慢強大,而人生境況也會逐漸改變。知識是一座開采不盡的金礦,隻有那些善於積累知識的人,才能從它那獲得豐厚的財富,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在知識經濟時代,沒有知識的人在職場上幾乎是寸步難行,其實沒有知識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沒有學習意識,最可悲無望的人就是那些沒有知識且思想貧窮、沒有學習意識的人。所有的力量莫不依賴於知識、產生於知識,知識是美好人生規劃的諸多要素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力量。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就越壯闊。
知識創造財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張林今年已經年過半百了,年輕時他是一位汽車銷售人員,後來通過不斷學習和總結工作經驗,自己開了一家汽車銷售公司,生意相當不錯。幾年的時間,他的資產就已經過億元了。他利用這筆資金投資購物中心,生意依然紅火。現在的他擁有幾十億元的資產、數家連鎖購物中心。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張林不管做什麼都能做好做大?他在接受某雜誌采訪時解開了大家的疑惑:“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其秘訣就是不斷地補充知識。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作了很多調查,研究所有的相關資料,不斷地積累知識,掌握充足的知識後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都能做到遊刃有餘。”現在功成名就的他依然不斷地學習,從而能累積更多的知識,這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的人生。
掌握更多的知識能讓你對今後的人生分析得更透徹,從而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去走。的確,人生的規劃離不開知識這個基礎。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我們需要知識,知識就是財富,就是潛在的生產力,沒有知識的人是根本無法生存的。
在當今這個信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擊著生活、工作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新事物都透露出知識的力量,知識不僅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更能改變人的一生。因此,我們隻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不斷進步,改變命運,收獲成功。
第六節 騎驢找馬的心態
在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想要有長久的發展,合理的規劃必不可少。但是人生的規劃不是一步完成的,理想的職業也不是馬上就能找到的,方向與目標是最核心的問題。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求職者可謂使出渾身解數。有些人既保留原有的工作以提高“安全係數”,又通過各種渠道找工作。還有一些求職者,索性辭去原有的工作,再根據自己的個人要求,全心投入尋找機遇。然而很多人在作出選擇時,根本不知道適合自己的職業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找的馬究竟是什麼。
很多年輕人選擇職業,嫌這個公司工資低,嫌那個公司不規範,工資不低、管理規範的,他又嫌公司要加班……問他們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想要的?他們的答案讓人無語:“我想找一個真正適合我的工作。”“騎驢找馬”是職場中人為了長遠的發展經常采用的方法,但是“騎驢找馬”需要正確的心態,做個理性的辭職者,騎驢找馬,但是不要虐待現在的驢。或許目前的工作真的不適合你,但是你也要認真地對待它。很多年輕人匆匆找了一份工作,但剛工作不久就抱怨目前工作的種種不是,殊不知,當你不滿工作的同時,公司也在觀察你、考核你。如果你是這樣的工作態度,估計沒有等你找到“馬”,可能“驢”你也不能騎了。
李梅的專業是電腦動畫設計。大學畢業以後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影視後期設計,但是這行工資不高,就是努力加班工作收入也不是很好。做了半年後她想換個工作。自從有了辭職的想法,即使是在上班,她也一門心思地想換工作,於是頻繁投簡曆。可是她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動畫、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廣告設計,這些行業她都沒有工作經驗,發了很多簡曆也都石沉大海,所以她很是迷茫,很是苦惱,她覺得自己的職業規劃完全失去了方向。在這種狀態下工作,她頻頻出錯,最近設計的幾個方案都沒達到客戶的要求,有的還出現了很大的失誤。她的“馬”沒找到,現在的工作也麵臨危機。
李梅在職場上遇到的問題不是個案,反映了職場上一個普遍的現象。在殘酷的就業壓力下,“騎驢找馬”曾經被眾多職場內外的年輕人奉為職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對於初入職場的人來說,即使你有了很好的人生規劃,也不可能立刻實現,需要你從底層一步步做起,一步步摸索著前進。在擇業初期,你可以選擇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作為鍛煉,等到時機成熟了自然就能走上規劃好的道路。這就是“騎驢找馬”。但是“騎驢找馬”得把心態放好,不論你近期是否有找“馬”的打算,你都必須認真對待當前的工作,不論行業是否對口、待遇是否理想、職位是高是低,它都會有助於你的未來。所以,即使對於目前的工作不滿意,你也要做好,你的任務不是抱怨職場中的問題,而是提升你在職場中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有長久的發展。
孫強是個大專畢業生,畢業後一直沒找到滿意的工作。但是總不能閑著吧?於是他打算先找一份工作,至少能解決現在的生活費用,同時多積累一點社會和工作經驗。後來他找了一份在水果市場拉車的工作,這個工作十分辛苦,每天一身臭汗,但孫強並無怨言,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分內之事。孫強堅持了一年多。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進入某公司當臨時工,做一個月薪幾百元的打字員。盡管工資不高,但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拉了幾年車,他早已忘記怎麼打字,工作速度比別人慢很多,經常是別人打完一頁,他才打了一半。於是,他每天早上六點就來到辦公室,晚上九點才離開回家,午休時間也堅持打字。打完之後,他還要認真地核對一遍。當年的拉車工作雖然辛苦,但是讓他練就了頑強的毅力。該部門幾次清退臨時工,當初打字比他快但總是馬馬虎虎的幾名臨時工先後離去,孫強卻留了下來。他的認真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從一個打字員被提升為經理助理。以前的辛苦讓他更加珍惜現在的工作,他更加認真負責,進步很快。現在他已經成為這家公司的行政部門負責人了。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處於弱勢的人們做出這種行為原本無可厚非。但是,當時光走到今天,人們意外地發現“騎驢找馬”已不再是簡單的選擇行為,它已在不知不覺間侵入了人們的思想,成為具有相當普遍性的心態。但是這樣的心態應該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否則就會使人內心浮躁、缺失責任感,甚至還會產生深深的迷茫。上例中的孫強在自己職業發展道路上也采取了“騎驢找馬”的心態,但任何一份工作他都以同樣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就像當初他在水果市場拉車,他並沒有任何怨言,認真做好了自己的分內之事。因為他明白,自己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份拉車的工作使自己的生活費有了著落,而且如果沒有當初拉車的鍛煉,他也不可能有毅力那麼辛苦地重練打字,也就沒有後來發展的機會。
還有一些有著自己職業規劃的職場人士抱著先就業再擇業、騎驢找馬的心態順便找一家公司工作,也沒有為公司長遠地作多大貢獻的想法,隻是暫時把這當做一個跳板。這樣的人穩定性很差,會在一個公司工作的同時尋找其他機會。這樣的心態會嚴重影響其工作,長期下去,人就變得越來越浮躁,即使有再好再偉大的人生規劃恐怕也實現不了。想要在職場中有長遠的發展,不論是“驢”是“馬”,你都要騎好。不管你現在做什麼工作,離你的職業規劃有多遠,你都一定要對工作認真負責,切不可因為它隻是個“跳板”就怠慢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而且在工作中,你還要積極學習,一旦時機成熟,就可以起跳。這是一種迂回戰術,但是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或許當你有一天騎上了“馬”後就會發現,我們應該感謝“驢”,它看似不起眼,但卻默默無聞地教會了我們許多。
小張到新公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當初他在原來的公司時有滿肚子怨言,他覺得在那受苦受累的,公司小沒什麼發展。自從他加入新團隊後,原本滿心歡喜的他慢慢發現有些問題仍困擾著他。在原公司,雖然在工作上沒什麼奔頭,但是與同事以及上司的關係可謂親如兄弟,處得非常好。如今在新公司,雖然工作前景看似不錯,但是他發現在工作中有很多必要的經驗在原公司倒是都接觸過,但是他在原公司的懈怠懶散使他並不熟悉這方麵的經驗。如今得到了理想的工作,小張卻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似乎無法勝任,不禁為自己以前沒認真工作、學習經驗而懊惱不已。
在職場上,求職者從長遠打算,可先就業再擇業,以免錯失就業良機。而且如果太久找不到工作,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邊工作邊等待新的機會的確是一個聰明的做法,而且在工作過程中,職場中人就會對自己有一個逐漸明確的認識和定位,這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不過,“騎驢找馬”一定要端正心態,講究方法,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七節 這山望著那山高
當人類認為自己所處的是最好的而不思進取時,那麼人類離滅亡也就不遠了。例如曾經輝煌的羅馬文明、瑪雅文明等就是最好的實證,它們的衰敗證明了隻有不斷攀登、不斷超越才能生存這一真理。職場中同樣如此,具有更高的追求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人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它通常用在不滿足於自己的工作、生活環境,認為自己的待遇沒有別人的好,生活沒有別人的舒適等方麵。當我們在進行精彩的人生規劃時,就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句話,它的意義應該有所不同。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在剛從事一項新工作時就抱怨不斷,整日隻知怨天尤人,而不思進取;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為自己的職業作過長遠的規劃,在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後就“適可而止”,開始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心態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
2010年的一個上午,無錫火車站擠滿了等待勇士歸來的人們,大家是在歡迎登頂珠峰的金馬登山隊凱旋。當四位勇士風塵仆仆地走下列車時,現場沸騰了。絢麗的禮花為勇士們洗盡塵埃,喧天的鑼鼓為勇士們鼓勁呐喊,掌聲、歡呼聲彙成一片。金馬登山隊登頂珠峰的新聞發布會在國際飯店舉行,大家祝賀金馬登山隊的四位勇士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大家都對金馬登山隊的四位成員不畏艱辛、勇攀高峰的精神表示敬佩。隊員們回顧了登頂過程中的種種艱難曆險,他們表示那樣的感覺是一種幸福。當媒體記者問其中一名隊員:“你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在那邊,所以我們選擇攀登。”
職場中的提升就是不斷攀登的過程。正是因為我們看見了“高山”,所以才產生了攀登的欲望,每一個進步都是爬上高山的一小步,積累了許許多多的一小步就能跨出一大步。我們之所以如此辛苦地努力攀登,是因為我們不斷看到更高的山,不斷有更高的目標。
今天的黃安齊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35歲的他不但有自己的公司,還能手握國際品牌專營權。從一個僅有小學文化的毛頭小子到日進鬥金的大老板,黃安齊的職場之路就是一個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攀登過程。黃安齊小的時候家裏非常窮,小學一畢業就開始幫父母幹活。16歲時,他到一家鋼製家具廠做學徒工。聰明伶俐的他很快就受到師傅們的喜愛,師傅們都稱讚他的手藝,說他將來一定是做家具的好手。有了這樣好的手藝,以後生活就不成問題了,可是黃安齊並沒有就此停止自己的人生規劃,他說:“一個人不能得過且過,過一種撐不死吃不飽的生活。”
後來,黃安齊背著家人辭去工廠的工作,獨自到外麵闖。他先是開了一家小電器商店,30平方米的小店被眾多商品塞滿了。創業初期非常艱難,新的商家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許多貨壓著賣不出去。好在他始終誠信待人,又迅速降低利潤,終於熬過了關。之後,小店生意越來越紅火。這時他又有新的目標了,別人都勸他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別出去折騰了,自己做老板多好。黃安齊則認為做生意應該往高看,今天的商界小本經營的模式已經賺不了多少錢了,再這樣下去就走向死胡同了。於是他借了一些錢成立了一家正式的公司。
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公司慢慢發展壯大,經營電器由少數幾個品牌發展成了從小影碟機到大家庭影院的絕大多數品牌,公司還發展到連鎖經營模式,入住多家大商場。有了係統的經營方式和強大的銷售網絡,自然能引鵲來巢,很快公司取得了韓國三星電子在公司所在地經營的代理權。經過多年的打拚,公司一個月的銷售額竟相當於其他幾家公司半年的營業總和。身價近億元的黃安齊現在仍常在市場上調查研究,尋找更好的機會,繼續攀登。
對於黃安齊這樣一個有高要求的人來說,“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意義就不再是人們的一般理解了。對他來說,當自己走向一個高峰時,他並不會滿足現有的成績,總是與“高山”相比,看到自己的弱點和不足,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人們總說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人太浮躁、不專一,不能腳踏實地,到頭來肯定一事無成。這話並不完全對,“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某些人的確是過於浮躁,眼高手低;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人是有自己的規劃的,他非常清楚自己要爬這座山。所以說,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你這山望著那山高時,你的心態如何?是否能清楚地給出一個放棄這座低矮之山、另攀高山的合理的理由?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是一位登山愛好者,他享受的不是“一覽眾山小”的喜悅,而是體會攀登過程中給人帶來更高目標的力量。可能是出於自己的愛好,他將“這山望著那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精神貫徹到企業文化中。在望著別的高山時,他很清楚,人不應該取得些成績就自足,其實一山更比一山高,不斷向上的精神使企業的追求不斷有新高度。但是萬科的攀登不是盲目的,不是哪高登哪,而是量力而行。就像在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的投資運營中,萬科中意珠江三角洲已久,並加快步伐。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潛力很大,但萬科在長江三角洲發展不一定就有優勢,所以公司在城市以及城市中具體地塊的選擇上會嚴格根據萬科的自身優勢及自身實力來定,不會盲目跟風。
雨果有句名言:“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一個人如果不認識到“那山”之高,又怎能意識到“這山”之矮呢?“山”代表著個人的職業追求。“人往高處走”,“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都是人之常情,每一個追求進步與成功的人都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追求。爬上這座山後,覺得那一山更高;達到這個職業目標後,又樹立更高的目標。我們在職場之路上不斷行走,隻有不斷攀登,不斷超越,才能看到一處又一處的美麗風景。
第八節 男女都怕入錯行
不論是走上社會的職場新人,還是在社會上打拚過幾年的老手,在擇業時選什麼行業都是其職業生涯的頭等大事。如果認為選擇的行業不適合自己或者未來發展前景不好,那就需要為職業轉型作好準備了。不管是剛剛畢業的學生,還是麵臨職業轉型的職場中人,他們共同需要麵臨的問題就是該選擇什麼樣的行業,怎樣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人生。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此話不假,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現代社會裏,遠遠不止三百六十行。行業的不斷增多,新鮮行業的誕生使我們的選擇機會也更多,但另一方麵也值得我們注意,如果選擇不當,就如同歧路亡羊,很難有長遠的發展。任何人都怕入錯行,不管男女,但往往許多人都是稀裏糊塗進入某個行業,稀裏糊塗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要明白,行業的選擇真的是影響你職場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
小趙大學學的是經濟學,後來又進修法律,成為法律碩士,有良好的經濟學知識和法學素養,並且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所以他很輕鬆地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國內一家大型的綜合性出版社從事廣告製作工作。在正式工作之前,他並沒有對自己的行業選擇作過係統的規劃。在從事了一段時間的廣告製作工作後,他發現這份工作並不適合他,廣告行業講究創意,學習法律的他在此方麵並不擅長。同時他也開始對自己沒能從事所學專業而耿耿於懷。慢慢地,他感覺現在的工作有點力不從心。工作兩年了,他對今後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走錯了路,也許自己真的需要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慎重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