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了解自我,成功定位(3 / 3)

成功的秘訣在於永不改變既定之目標。滴水穿石,在於落下的每一滴水,都是向著同一個方向,落在同一個定點上,它們方向明確,目標專一。如果它們不是這樣做,恐怕穿石之功也就無從談起了。在我們確立目標之前一定要作深入細致的思考,權衡各種利弊,考慮各種內外因素,從眾多可選擇的目標中確立一個。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能成功,而是我們沒有一個專一的目標,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執著地追求。

同樣,我們在為遠大理想奮鬥的過程中確立一個目標,然後忠於它,為它而努力奮鬥,絕不能見異思遷,這就是成功者的做法。他們明確自己追求的目標,為之付出一切,從不動搖和改變。而多數人恰恰相反,很少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即使有,也往往是朝秦暮楚,開始時還能專心致誌,一旦小有成績就開始飄飄然起來,覺得成功沒有什麼了不起,開始尋找新的刺激,尋找新的目標。朝秦暮楚看似機會很多,但是這樣浮躁的心態注定你什麼都把握不住,忙來忙去,隻落個碌碌無為。

許多年輕人大學畢業之後就輕鬆找到了工作,不能否認他們是幸運兒。應該說,找到工作也就解決了畢業後的頭等大事。找到工作的大學生雖然可以暫時鬆一口氣,可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很難靜下心來好好兒地工作,耐心尋找自己的職場定位。一旦遇上點小麻煩,他們就想換個工作,開始抱怨目前的工作“和想象中的工作一點不相符”“簡直累死人”“一點沒有發展空間”“工資太低,不夠用”等,這些都是很表麵的理由,他們從來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隻是夢想著有更好的工作在等著自己。這樣朝秦暮楚是不會有好的發展的,沒有正確定位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成功。

想要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就要認準一個目標,並使自己不斷向著鎖定的目標前進。盡量在自己最喜歡、最熟悉的領域裏努力做好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好好兒把握機會,向目標挺進。朝秦暮楚隻會讓我們錯失良機,一事無成。

有一幅著名的漫畫名叫《挖井》,它形象地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挖井找水,一連挖了四個深淺不一的坑都沒有出水,正要挖第五口“井”。漫畫到這裏就結束了,可能他還會挖第六個、第七個……畫麵下的文字是這樣的:這下麵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這反映了他的心思。然而,原來那些“井”再挖深一些,就會有豐富的水源了,可是他並沒有堅持下去。他幻想著眼前的井挖不出水來,換個地方一定行,可是他頻繁地換地方就是沒能在一個地方堅持挖下去,最終也沒有得到水。朝秦暮楚的思想堅決不能要,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準確定位外,還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淺嚐輒止、朝秦暮楚是不會成功的。唯有專一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沒有在任何一個領域裏獲得成功,這是因為他們朝秦暮楚,想要的太多,沒有一樣做得精,到頭來才什麼成就也沒有。這類人有個通病,就是:他們經常確立目標,經常變換目標。要知道,一個人在太多的領域內都付出努力,就難免會分散精力,最終一無所成。所以說,心中設定一個目標,然後堅定地走下去,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個目標上,這樣你每一步才走得踏實,成功也會向你招手。

小趙原來隻是一家軟件公司的普通職員。從大學剛畢業走進公司的第一天起,他就為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兩年內成為產品開發部的經理。從那天起,他就盯著這個目標不斷地努力,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在公司,他往往要比其他職員多做許多工作,休息時也要參加許多相關的專業培訓課程。他就是這樣執著於自己的目標,專注的工作態度讓他每天都充滿了激情。雖然有些累,但勞累過後,看著自己的優秀業績,他便體會到了更深的幸福和快樂。

不到一年,小趙的努力已有成效了,他的快速進步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得到了領導的賞識,他被提拔到了主管的崗位。小趙工作起來更加努力了,雖然為此犧牲了許多娛樂和休閑的時間。他專注於自己的目標,當看見目標即將實現時,他感覺工作的勞累其實是一種享受。小趙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不斷得到公司的肯定,在當上主管後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又被提拔為部門經理,成了公司裏晉升最快、年紀最輕的品牌經理。

正是因為小趙設立了清晰的目標,並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著,沒有朝秦暮楚,所以最終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同時也超越了自己。成功在於專注的態度,一個人要想在某個領域真正做出優秀的成績來,靠一時的小聰明是做不到的。有的人由於自己的聰明和機遇可能會做出一定的成績,但那絕不是最終的輝煌。一個人要想在自己所選擇的領域裏創造出輝煌的業績,沒有幾十年甚至畢生的努力很難實現。如果我們要走向成功,就不能朝秦暮楚,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為之努力,方能取得效果。

今天的職場裏,每個人都追求成功,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以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就是因為成功者自始至終忠誠於自己的目標,而失敗者卻是在追求過程中不斷地變換自己的目標,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生活中、工作中,不管你是否犯過朝秦暮楚的錯誤,隻要你現在安下心來,認定一個正確的目標,專一而不懈地努力,你就一定會獲得成功。無論是任何人,做任何事,隻要有一個專一的目標,具有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心態,就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第八節 給自己一個評語

大多數剛剛進入職場的人,對職場和自我的看法不成熟、不穩定,他們比別人更容易激動,更容易孤獨,也更容易自卑,所以在這個時候學會認識、分析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對自己的現狀——現實的我是不滿意的,往往會“幻想”一個更讓自己滿意的“我”——理想的我。在兩者之間,有的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的,有的卻需要自己心平氣和地接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不能正確看待自己,而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包括自己的優點、缺點、能力、氣質、性格和興趣等。

如果能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做起事來還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呢?給自己一個合適的評語,就是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那麼如何給自己下一個評語呢?有位作家說得好: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說服了、感動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就有信心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我們可以經常對自己的心理、行為進行分析,使自我評價逐步接近客觀實際。同時要學會從別人的眼中看自己,人人都會通過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當然他人的評價比自己的主觀認識具有更大的客觀性。如果自我評價與周圍人給你的評語很接近,則表明你的自我認識能力較好、較成熟;如果客觀評價與你自己的評價相差過大,則表明你需要作一些調整,可能你並不了解自己,或是你的表現和真實的你之間有偏差。對待別人的評價,也要有認知上的完整性,不可以因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隻注意某一方麵的評價,應全麵聽取、綜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對自己作出評價和調節,從而合理地定位。

一名電子信息學院的大學生,成績不錯,英語口語也非常好,自己也非常努力,年年獲得學校特等獎學金。他想去電信公司工作,這符合他學的專業,但由於學曆不夠,無法跨進電信公司的“門檻”。由於家庭原因,他希望早點工作,幫助家庭分擔困難。情急之下他找到了他的就業指導老師,老師幫他分析他的現狀:“我認為既然電子信息類的工作對學曆要求比較高,你可以重新給自己定位。你英語好,尤其是口語不錯,這是你的優勢,你又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所以去外企做市場工作可能比枯燥的電子行業更適合你。”這位同學回家後仔細分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自己的專長,覺得老師的話很有道理,自己學的是電子信息專業,而且擅長英語,這是自己的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如果選擇一家電子行業的外企做市場工作的話,就能充分把自己的英語優勢和所學專業結合起來。於是他按照這個方向努力。不久,他去了某著名跨國電子集團做了市場助理,這個職位對他來說再適合不過了,因此他工作起來遊刃有餘。可見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評價、中肯的評語有多重要,它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擅長什麼,特點是什麼,短處在哪裏,如何揚長避短。

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誰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他也就在心中點燃了一盞光芒普照的明燈。”一個人隻有對自己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從而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強,並保持一種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客觀地認識自己當然是困難的,然而作為一個想做一番事業的人,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難道不應當是一個起碼的要求嗎?在工作中,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要麼誇大,要麼貶低,做事情總是不能成功。而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既不誇大、也不貶低自己的能力,認定一個相對可靠的目標,實事求是地量力而行。

小張是一個不太自信的年輕人。盡管他已經大學畢業,並找到了一份還算體麵的工作,但他還是覺得周圍的人都比自己強。他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家境十分貧困,靠著救濟金才讀完了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而他的同學、朋友個個都比他家庭條件好。他總覺得自己的各個方麵沒有一個能優於別人,自己是一個沒有自信也沒什麼才能的人。由於他的自我評價是什麼都不如別人,所以自卑的他到了30多歲還不敢談女朋友,總擔心女孩子瞧不起他,也覺得自己配不上那些時尚、驕傲的女孩子。他經常責備自己是個懦夫,對自己的言談舉止、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觀點總感到十分不滿,但又沒有改變的勇氣,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總之,小張一直生活在苦惱之中。

雖然小張給自己的評語是“什麼都不如別人”,是“懦夫”,但他的同事們卻認為他是優秀的。其實他的確是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工作踏實認真,思考問題全麵,思維敏捷,人很謙虛。同事們和領導都很喜歡他。一次意外的談話中,小張了解到了同事們眼中的自己,以前他並沒有認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些優點,因為他對自己的認識總是停留在自己是個貧窮的山裏小夥子上,結果不僅給他的心理造成了困惑,更影響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這些都源於他沒有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沒有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語。從那時起,小張給自己的評語是:我是個有能力實現自己理想的人,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它。於是他找回了自信,抬起頭沿著成功之路大步向前走。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做自己人生的導航員。沒有誰比你自己更能決定你的命運。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語有助於我們做自己適合做的事。人在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倘若一個人失敗的次數多了,就容易把自己想得一無是處。其實多次經曆失敗的人身上都存在著長處,可能你的失敗隻是暫時的,可能你沒有找到那條適合自己的路,但並不是永遠找不到,在找到正確的道路以前一定會在失敗的路上進行摸索,然後才能看見正確的路標在何方。如果你隻盯著失敗,那麼你就會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失敗的人,忽略了自己的長處,你的失敗可能是永久的。所以在給出自己評語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全麵考慮,正確的評語可幫助我們定位人生,而錯誤的、偏離實際的評語會打擊我們的信心。

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語,是人生道路上一堵阻隔成功的牆。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給自己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那麼他的人生道路一定會彎彎曲曲,而且不知道何去何從,甚至會經常迷路。一個人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你在心中把自己定位成什麼就是什麼。所以說,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語,從而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這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關鍵。

第九節 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要遵循自己內心的需求,找準自己的方向,要相信自己。世間的道理沒有任何規矩可言,沒有成套的、既定的說法。也許某種既定的說法是對的,但未必適合你,一定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喧囂熱鬧的環境中受太多因素影響,我們很容易迷失自己。其實,一個人無論他身在何處,永遠能夠傾聽到的首先是他內心的聲音,首先應該聽從的也是這種聲音,這才是成功者最有力、最可依賴的根本。

人作為一種生命個體,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需求。工作與創造的願望是在巨大社會壓力之下形成並被無限放大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承認這並不是我們內心深處唯一的願望。很多時候我們都自認為很了解自己,忙碌中無暇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殊不知最容易被欺騙的恰恰是自己。我們總善於為自己編織很多自欺欺人的借口,披上很多自我保護的外衣,結果一陣紛亂之後被打倒的竟是自己。此時我們需要發現自己內心所指向的真正方向。

被稱為“英語專業戶”“英語瘋子”的陳春輝,在一開始接觸英語的時候就為之著迷,他渴望記住每一個單詞,弄清每一條語法,背下每一篇文章,英語成績自然也遙遙領先於其他同學,英語也為他帶來更多自信。他當時並沒有感覺到英語就是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甚至是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一次,他在書店亂逛,隻見那些枯燥、單調的英語輔導書在眼前晃來晃去。他正要失望地離開書店時,隨手翻開一本英語雜誌,內容是英漢雙譯的,雙色紙使文字看起來很有活力,裏麵的詩歌、散文、新聞、歌曲、電影像是一個個新朋友在向他熱情地招手,這種情景再次點燃了他對英語的好奇和熱情。他清楚地記得,當他回到家塞上耳機時,悠揚的背景音樂和富有感情的語音語調讓他深深地愛上了英語。這時,他恍然大悟,自己對英語的喜愛不僅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自己內心最需要的。

遵從著自己內心的召喚,陳春輝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參加各種英語演講比賽,雖然曆程艱辛,但他沒有放棄,不斷地嚐試,最後在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賽和辯論賽中代表山東隊取得銀牌。在回憶那時的情景時他說:“當我站在領獎台上,戴上全國英語教育專家楊治中教授頒發的獎牌時,曾經艱苦訓練的日日夜夜再次浮現在我眼前,一路走來,自己收獲了很多,成熟了很多,但這一切都是我發自內心想這麼做的,所以我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快樂的,也是值得的。”

善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成功定位的一個前提。人不是機器,會產生多種願望,發出多種聲音,而很多聲音可能是微弱的、轉瞬即逝的聲音。一些由於工作過勞而導致焦慮的人士,則可能忽略了這些聲音,或者是粗暴對待這些聲音,最後導致冷漠、沮喪,對工作毫無興趣。其實職場生涯充滿浮浮沉沉是再正常不過了,在社會的洪流中為名利權力而追逐,表麵的光鮮與浮華掩蓋不了有時來自內心的那一份孤寂與迷茫。所以要學會從浮沉中走出來,給自己一個獨處的空間與自由,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讓浮躁繁雜的內心得到平靜,沉澱出屬於自己的純粹,這樣方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真正聰明的人總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李開複就是這樣的人,他總是把“選擇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他五歲的時候,他厭倦了幼兒園單調和沒有什麼內容的學習。有一天,他問媽媽可不可以直接上小學?最終,他的名字出現在一年級的招生名單上。而在那之後,李開複一直是自己掌握主動選擇的機會。在哥倫比亞大學,他放棄學了一年多的法律專業而轉投計算機係,他知道自己內心更喜歡計算機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但是他覺得這個職業不是他內心渴望的,即使勉強堅持著也不能在工作中得到快樂,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卡內基·梅隆大學,到蘋果公司去從事自己熱愛的計算機事業。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他總是遵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慢慢找那個更適合自己的天地。從蘋果公司到SGI公司,從SGI公司到微軟公司,從微軟公司再到Google公司,他從未間斷過主動選擇,而這些選擇不是盲目的,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經過深思熟慮的。2009年,他選擇離開Google公司,他用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的名言作為結束語:“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這一路走來,他的奮鬥是幸福快樂的,因為他在聽從內心真正的召喚。

許多人都在為如何進行職業規劃而四處問詢,看得出來,他們正對此進行著認真的思考。但事實上,別人的建議終歸隻是一種參考,問題關鍵不在於答案本身,而在於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裏跳動。也許目前你是弱小的,內心對某些事情感到很恐懼、很不安,沒有信心,你會聽到別人對你的評論和批評,但你必須告訴自己:對你而言,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從自己出發。這樣你才能不斷設計出一條適合你自己的道路。

具有“現代舞之母”之稱的伊莎多拉·鄧肯,其舞蹈生涯雖跌宕起伏,但絢爛多姿。小時候,她被送到名師那裏去學習每個女孩都渴望學習的芭蕾舞,因為芭蕾舞是那麼高雅、優美,翩翩的舞姿讓人們著迷。但是鄧肯隻上了幾節課就厭倦了,她厭惡芭蕾舞的程式化,厭惡那種約束人的舞鞋和束身衣。這和她自己內心對舞蹈的認識完全不同,她覺得舞蹈一定要表現人類的精神與靈魂。

於是,她徹底拋棄了傳統的舞鞋和舞衣,改穿寬鬆裙袍或透明紗衣,赤著雙足,自由擺動,自由起舞。她的觀點驚世駭俗,她跳舞的方式更是驚世駭俗。當時的舞蹈界並沒有接受她的表演方式,人們視其為異類。為給自己的舞蹈爭得一席之地,她百折不撓,經曆無數的坎坷波折,依然聽從內心的聲音,依然跨大步伐,跳前跳後,跳起跳落,高仰著頭,揮動臂膀。聽從內心的聲音,給了她異乎尋常的生存勇氣,終於使她的舞蹈大放異彩,轟動世界,她以振奮人心、難以超越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動作,影響了世界舞蹈的發展進程。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埋藏了無限潛能,這種力量本來就蘊涵於我們身體中,或者說,是我們容易遺忘的能量。潛能不會自動顯現,就像泉水沒有壓力不會噴出地表,你必須有意識地喚醒並激發它。而在激發潛能之前,你必須聽到內心的聲音,遵循它的引導,隻有這樣,潛能才會有流動的空間。

其實在漫長的一生中,你總會有怦然心動的一刻,這個具有決定意義的瞬間不會無緣無故來找你,如果它驀然降臨在你麵前,你要相信自己就是它一直在尋找的人,千萬別錯過。也正是從這一刻起,你的心緒被一種難言的力量所牽引,雖然那時的你還無法確切知道未來到底會走上什麼路,但你要有一種直覺,隻要有一線機會,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