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自己所做的事,事業在其中,快樂也在其中,這就是成功的智慧。事實上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那麼很難在工作中感受到快樂,長期下去你會很難感到自己是成功的。隻有當我們做自己真正喜歡並且能讓他人從中受益的工作時,才可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就會讓我們每天充滿工作的動力,即使遇到困難也有戰勝它的勇氣,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不會感到辛苦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能讓我們體會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
莎士比亞是英國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幾百年來,莎士比亞的戲劇一直被人們傳誦著、演繹著,他成了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而少年時代的莎士比亞聽從了父親的安排,開始經商,雖然賺了很多錢,但他並不快樂,因為他心中最熱愛的事業是戲劇。莎士比亞把國王的賞賜和自己所賺來的錢集中起來,投資建成著名的環球劇場,正因為他在小的時候就由衷地熱愛戲劇,長大以後又得以從事自己喜愛的戲劇創作,才使他有極大的熱忱和非凡的創造力為人類留下許多不朽的藝術作品。
可以想象,對於一份自己不喜歡的職業,你會有恒心和激情去為之奮鬥嗎?一定不會,如果你一直做自己感興趣、非常喜歡的事,你的內心便會充實快樂。所以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會有一份持久的動力。那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呢?一個人想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就要多嚐試不同的事情,有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長時間的認真體會與思索,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屬於你的那一刻。也許你很欽羨那些如今功成名就的人,但是你可曾看到他們當初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那份耐心呢?每一個成功者都有過一段低沉苦悶的日子,他們敢於等待那份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因為他們在慢慢了解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後,才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
趙進東院士是一位有著傑出成就的科學家,由於在藍藻細胞分化和發育與分子機理研究方麵取得重大成就,他曾先後獲得美國李氏獎金、青年科學家安泰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獎項。在布滿荊棘的科研探索路途中,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位探索者必然會遭遇挫折和困境,趙進東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這是他熱愛的事業,所以他能夠克服一切困難。1994年,趙進東剛從國外歸來,當時生命科學在國內還是新興學科,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但艱難的環境並沒使他屈服,相反,正是在這段日子裏,他通過研究藍藻細胞分化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的發現。趙進東用幾十年的工作經曆告訴我們:“人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還可以謀生,這就是成功。即使我現在不是院士,不是所長,但還是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因為我在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
當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跟自己的理想越來越接近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每做一件事情都是那麼美好,也就會越來越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當然也就可以樂在工作中。當你樂在工作中時,你的工作效率會更高,工作質量會更好,就會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與支持,這時候你就會更喜悅。
事實上,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是樂在工作中。因為通過自己熱愛的工作,我們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你會覺得不成功都難。因此,人快樂的秘訣就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成功學家卡耐基曾經向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請教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麼,成功人士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愛上你的工作。從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時,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態度是積極的,因此他也很有可能在喜歡的領域發揮最大的才能,取得最佳的成績。有些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不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所以他們不能全身心投入目前的事業,也就不會作出成績。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需要多嚐試,即便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也要把自己應該做的做好,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沿著自己的興趣慢慢規劃出適合自己的職業。
美國第一位億萬富翁、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敘述自己的成功經曆時說:“我由衷地喜歡自己做的事,我永遠也忘不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簿記員。那時,我雖然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得起床去上班,而且辦公室裏點著的油燈又很昏暗,條件十分艱苦,但這一切都不能讓我對它失去熱情,那份工作從未讓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著迷喜悅。我從未嚐過失業的滋味,這並非我的運氣比別人好,而是我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我從不把工作視為毫無樂趣的苦役,而且能從工作中找到無限的快樂。”洛克菲勒希望把這種快樂工作的方式傳給兒子,他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如果你的工作源於你的興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的工作隻是生活的工具,人生就是地獄。”
如果一個人做自己不喜歡做的工作,他就會輕視自己的工作,而且總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工作,應付差事,這樣的態度肯定不會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帶給你快樂的既不是財富也不是輝煌,而是你從事的事業是你最想要做的事。如果你僅僅為了錢而工作,快樂就會一直躲避著你。這樣機械地工作,你的事業就會缺乏成就感,你也不太可能體會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如果我們研究一下事業成功人士的成長史,那麼我們會看到,最容易成功的人,就是那些做自己內心深處真正喜歡的工作,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的人。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願,樂在其中。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他舉了兩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向大家解釋什麼是相對論:當一個小夥子獨自一人坐在溫暖的火爐旁時,他會覺得昏昏欲睡,一分鍾就像一小時那樣漫長;而當他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在冰天雪地裏的時候,他會覺得時間飛逝,一小時就像一分鍾那樣短暫。其實我們的工作也屬於相對論的範疇,做自己喜歡的事,你會覺得快樂無比;而從事的工作是你不感興趣的事,你會覺得工作就是煎熬。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工作辛苦、煩悶,那麼他的工作決不會做好,這一工作也無法發揮他的特長。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視之為衣食住行的供給者、不可避免的勞碌、迫不得已的行為。其實,當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業時,你就會發現那可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幸事。試試看,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第五節 南橘北枳的啟發
都說環境創造命運,成功的環境可以創造成功的人生,不好的環境會導致失敗的人生。就像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客觀環境始終製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曆史上,拿破侖的偉大實屬時勢造英雄。當時法國大革命後,國家麵臨內憂外患的形勢,資產階級需要一個有才能的人來執政,於是拿破侖在這樣的形勢下奮鬥才有了結果。假如沒有法國大革命後那種形勢,拿破侖最多也就是一個高級軍官。客觀環境可以決定個人成功的層次水平,環境改變了,命運就會跟著改變。想要定位自己的方向,周圍的環境是你不得不考慮的。
南橘北枳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同一種植物,當生存環境改變了,它竟然也“變質”了。這無疑提醒我們,職場也是大環境,它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如果你忽視職場環境,就很難定準自己的方向。
環境雖然是外部因素,但是沒有環境,就無法將社會映射入內心,使世界更加真實。所以說,環境是一個引子,是一切新思想、新事物的源頭。環境不一樣了,可能一切就得跟著作調整,盲目地照搬照抄無疑是死路一條。
被人們稱為“汽車瘋子”的李書福,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別人沒做,我們更應該做。即使無力回天,也可留下一個時間上的思考。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夠做大、做強、做好的企業不可能用別人的品牌。我不反對‘挪威的森林’,但更好的是,我們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長出雄偉粗壯的白樺林!”這段話想要表達的就是:別人的成功可以參考,但不能全部照抄,因為別人的成功是在他的環境下取得的,如果你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幾乎是白費力氣。
假如你想取得某人那樣的成就,就去學習某人,相信他的信念,按照他的思考模式去思考問題,鍛煉自己敏銳的洞察力,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很輕易地發現自己的思考模式跟以前不一樣了,與成功者越來越接近。這種方法對許多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想自己創業的人來說是一條捷徑。每個人在定位自己時,向其他人學習當然無可厚非,別人的成功確實值得我們借鑒,這種參考能讓我們更明確自己的方向。許多人也是受別人成功經驗的影響才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向的,但是這些人絕對不是盲目的模仿,他們是在學習、參考別人的經驗後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所以也能成功。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隻烏鴉很崇拜老鷹,它見老鷹從懸崖上以優美、矯健的動作飛下叼走一隻小羊羔,羨慕得不得了。於是,烏鴉開始細心觀察老鷹的一舉一動,它夢想著自己也能像老鷹一樣成功地抓住自己的獵物,於是它仔細地學習老鷹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態乃至每一個眼神。它模仿得真的太像了,於是它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老鷹的能力,決定去捕捉獵物。結果烏鴉畢竟是烏鴉,就算模仿得再像老鷹,老鷹捕獵的方式也不適合它。沒有結合實際的烏鴉最後被牧羊人抓住了,還被剪掉了羽毛扔給孩子們玩。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根據自身的特長和特點去選擇和學習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不能盲目地模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目標、人生閱曆、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等本就有差別。
已經習慣了“拷貝”模式的人,隻能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找不到自己的方向,長期下去他們的思想會被模式所束縛,他們以為隻要按照成功者的路子走下去自己也能成功。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成功不是使用複印機那樣簡單,放上白紙,按一下“COPY”鍵,成功就出現在眼前了。就像有些初期創業的人盲目模仿大公司一樣,覺得按照大公司的做法去開拓市場,製作方案,就能在短期內看見成效。向成功的企業學習方法是有益於剛起步的公司的,但盲目地照抄照搬隻會葬送了小公司的前途。因為大公司投資較大,為了穩妥,一般在製作方案時比較慎重,許多有風險的投資都將受到阻礙。這種方法對於小公司就不適用,剛起步的公司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要敢於冒點風險,敢於嚐試,對小公司來說機會更重要。同一種方案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學習別人的成功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地知道這種方法適合什麼樣的環境。
別人的成功方法不一定就是我們的成功方法,我們不否認模仿成功的確對自己的成功有很大幫助,但別人的成功方法就像水一樣,既可載舟也可覆舟,就看你怎樣去琢磨采用,一味地模仿而不結合實際情況往往會妨礙我們走自己的成功之路。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獨特的哲學觀而聞名於世。“認識你自己”就是蘇格拉底對他學生的忠告,他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學生的。柏拉圖20歲時就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因此深受蘇格拉底思想的影響。但柏拉圖沒有照本宣科地複述老師的思想和觀點,他與蘇格拉底的學術觀點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他受老師的啟發,希望自己的學生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哲學,所以他的學生在自己的領域都各有建樹。他經常同學生展開大辯論。在一場大辯論中,柏拉圖的一個學生大放異彩,這個人就是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的學術觀點分歧也很大,到柏拉圖的晚年,師徒二人經常發生爭論。柏拉圖去世後,亞裏士多德創建了一個學派——學者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因而得名“逍遙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師徒三人全都聲名顯赫,在學術上一脈相承,但都各自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精神,被後人尊稱為“古希臘三賢”。
同一師門因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最終產生截然不同的哲學觀,也成就了三位學術上各有成就的大師。可以說,不同的環境成就不同的人生,想要成功定位自己的人,就不能盲目地模仿別人的做事方法,切忌照抄照搬別人的模式。
那些成功者在成名之前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他們是怎麼積聚自己的能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簡單模仿他們,可能是南轅北轍。成功不是簡單模仿就能獲得的。從現在開始,從自己身邊的環境開始,重視環境帶給我們的改變,積極地去適應它,為自己的成功定位塑造良好環境,那麼我們的事業也會一步步得到提升。記住那句話:環境改變命運。所以,好好地把握環境,改變你的人生。
第六節 學習小馬過河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尤其對於初出茅廬的職場新人來說,缺乏經驗,缺少辨別能力,以個人能力所能知道的極其有限,總有不如人的地方,總有自己不懂的事,這時需要虛心向別人請教。
早在2000多年前,埃及國王阿克圖曾給他的兒子一個忠告,他說:“謙虛一點,它可以使你有求必得。”在工作和生活中,當你遇到了難題時,別忘了謙虛一點,向他人請教。
喬布斯在創建蘋果公司時,連如何經營管理都不懂,他開發了一件新產品,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定價。但他知道最快的學習方法就是看別人是什麼做的,於是他就跑到零售商那裏去請教,因為他認為如何定恰當的價錢應該是常與消費者接觸的銷售商最清楚。在銷售商那裏,喬布斯出示了新產品,問他們:“像這樣的東西在這裏可以賣多少錢?”他們都會坦誠地告訴他行情。參考銷售商的意見自然省了不少力氣,多走幾家,多請教幾個人就會有個大概的方向,然後再結合市場需求,喬布斯就定出了合理的價位。
小學課本中講過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小馬過河”。小馬由於剛出生不久,所以從來沒有獨自穿過麵前的這條河,這時小馬作了個正確的決定,就是問一下其他有經驗的動物,給自己作一個參考。其實我們在定位職場方向的時候,也可以虛心請教一下經驗豐富的人,虛心學習別人的經驗,為自己的成功贏得砝碼。
美國南部農村的一個小夥子在一家工廠做學徒。一天,他無意中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些大企業家的故事,他很想知道這些大企業家是怎麼發家的,希望通過他們學習經驗和方法,於是他不辭辛苦地跑到紐約去向其中一位大企業家請教。他對大企業家說:“我很佩服您的創業精神,我想向您學習一下成功的經驗,我想知道我怎麼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這位大企業家非常欣賞這個小夥子,和他談了一個多小時,告訴了他許多好的方法和剛剛工作時的經驗,臨走時又向他介紹了幾位其他的成功人士。
於是小夥子相繼請教了許多一流的商人、總編輯、銀行家等。通過不懈努力,他學到了很多知識、經驗以及成功者的思想作風。參照他們的做法,當小夥子20歲出頭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他當初做學徒的那家工廠的主人了。不到五年,他就如願以償地擁有了百萬美元的財富了。最終,這個來自農村的小夥子成為一家大銀行董事會的一員。
虛心請教別人固然重要,但是請教別人的意見不是讓你失去自我,所以我們每個人必須要有主見,要能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別人給了我們指導後,我們應該自己鼓起勇氣去嚐試,就像小馬一樣,當它自己蹚過眼前的河流時發現水的深度和其他動物描述得都不一樣。隻有你自己嚐試過後才知道麵前的路適不適合自己。站在河邊不動,你永遠不會知道水的深淺,永遠不會蹚過河。成功,在於大膽進行嚐試。成功之路遙遠而迷茫,前方是未知的,我們在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之前,需要不斷探索嚐試,敢於踏出第一步,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世間最可憐的是那些遇事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的人。他們不敢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他們不知道決定的結果是好是壞,連試試的勇氣都沒有,就這樣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胡適的一句經典話語就是“自古成功在嚐試”。也許很多人都很喜歡這句話,並從中受到些許的啟發,從而開始去嚐試一些事情。當你麵對一個機會時,嚐試了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就算沒有成功,也可以對自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積累更多的經驗。嚐試其實是一個不斷接觸、體驗的過程,很多事情並不是在最初就可以看到、預料到結果的,嚐試可以改變甚至創造一個結果,而我們在不斷嚐試時,也是在確定自己的方向,定位自己的人生。
小李去年畢業於某大學數字傳媒專業,費盡心力終於在人才市場找到了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可是上班不久,他發現這份工作不是很適合自己,加之他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很適應現在的市場需求,於是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現在很多初涉職場的年輕人都有自己創業的想法和能力,但是他們就是怕冒險,不敢嚐試。小李當初想自己創業的時候,周圍的人都很不理解,但他還是去做了,並且成功了,他對那些不敢嚐試的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並非每個人都曾經嚐試去實現它,如果連嚐試都不敢,就不可能成功。機遇來了,就要看你是不是一個有準備的人,隻有自己試過了才知道這條路適不適合你。”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久而久之,你就可以弄清工作的規律性,就會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會幹到得心應手。莎士比亞曾說過:“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嚐試,往往能成功。”是的,我們隻有不斷地去探索嚐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不敢行動的人就沒有成功的機會,永遠與成功無緣。隻有大膽進行嚐試,敢於抓住時機,並積極地付諸行動,克服困難,你才會最終取得成功。
人的一生會經曆無數次嚐試。從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到長大之後的學習、工作……千千萬萬的嚐試中,有失敗,有成功,有快樂,有淚水,同樣也會有幸福和辛酸。而敢於嚐試的人從不停頓下來坐等成功的降臨,他們總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前進。
“小馬過河”的故事告訴我們,小馬沒有貿然地過河,而是虛心地請教了老牛和鬆鼠,在客觀地分析了老牛和鬆鼠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後,它沒有隻聽別人的看法,而是親自下水嚐試。所以,嚐試很重要,細想一下,其實我們就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嚐試長大和認識這個世界的。形勢在發展,情況在變化,借鑒別人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是無論什麼事都必須親自嚐試。不去嚐試,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去嚐試,雖然不會失敗,但也絕不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隻有嚐試,才有邁向成功的可能。很多人不能取得成功,缺乏的不是才能和機遇,而是缺乏大膽嚐試的勇氣。
第七節 朝秦暮楚的下場
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思維活躍,有想象力,青春洋溢,這種年輕人的朝氣讓人羨慕。但是浮躁也是許多年輕人一個很大的弱點——容易沉不住氣,恨不得一時的付出馬上就帶來收獲。這樣浮躁的心理導致他們一次次地失敗,最終一事無成。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看清楚環境、認清自己。總是朝秦暮楚又怎麼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