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禪師的話(1 / 3)

##這裏是米花書庫,歡迎加入米花書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裏麵,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師說:“你有煩惱,師父就有煩惱,你曉得吧?”

師蒞京。向晚時分,我去法華精舍拜見師父,禪友曉田同往。

入精舍門,師見到我,便舉手相招。我伏地頂禮,師慈悲地說:“一拜。”依教奉行,一拜起身,合十問訊。

師命座。

坐定,師說:“你來得正好。我這裏有個詩稿,煩請你錄入後發給上海玉佛寺。”言罷,師起身入室,取來詩稿置於桌上。

捧起詩稿,我一句一句地吟讀。終了,師頷首,敘及詩作緣起,“真禪上人示寂十五年,上海玉佛禪寺要編一個紀念集,邀我寫些文字。”說著,師又示邀請函,讓我抄下玉佛禪寺方麵聯係人梁居士的電話、電子郵箱。

我說:“師父,您請放心,我今晚即錄入發給梁居士。”

師說:“好!好!不過,此事有些耽擱。他們的截稿日期是八月底。恰巧這幾個月法會多,我未能及時寫出來。昨天到北京,收拾桌子,見到邀稿函,便趕緊寫了。所以,發過去後,勞煩你給梁居士打個電話,代我解釋一下,也代我道個歉。因為把這件事拖了這麼久,實在不好意思。”

我打開背包,將詩稿收好。

曉田開始問法:“師父,人為什麼有煩惱?”

師說:“因為妄想、執著、分別。”

問:“遇到煩惱,我就持咒。可是持咒可以暫時壓製,但煩惱卻進入了潛意識,這怎麼辦?”

師說:“要觀照它,不要用咒子去壓製它。”

問:“怎麼觀照呢?”

師說:“心如明鏡。一切事來了,都在鏡子裏顯現,但是鏡子如如不動。”

問:“觀照了依然要生氣怎麼辦?”

師笑:“生氣就不是觀照。觀照是靜靜地看煩惱生起消失,而不是跟著煩惱跑。有觀照的人,不會生氣。觀照是一種力量。”

曉田若有所悟。

曉田問:“我先生是位畫家,他經常在畫室畫畫,有時就在畫室住,他也不知道給我、給孩子打個電話說一聲。這事就挺讓我煩的。”

我插話:“我在畫室看過她先生畫畫。整整一個下午,他隻顧畫自己的,連水都忘了喝,就別說要照顧我這個客人了。畫到晚上八九點,他忽然問我:‘明博,你餓不餓?咱們是不是該去吃飯了?’一個把喝水、吃飯都忘掉的人,不給家裏打電話,是可以理解的。”

師說:“做畫家的人都比較專心。隻有專心的人才能有大的成就。你先生畫畫的時候,把喝水、吃飯都忘了,你還煩惱什麼,你應該高興。你照顧好家庭,照顧好孩子,讓你先生能夠一心一意地畫畫,你就是在修行,既是幫助他、成就他,也是幫自己、成就自己。你們既做夫妻,又做道友,這樣多好!”

曉田問:“我兒子和他父親接觸得太少了,整天和姐姐玩,喜歡女孩子的裙子,上廁所也要上女廁所,長大了會不會出問題啊?”

師問:“你怎麼生了兩個?”

我插話:“她和她先生有福報,生了一對雙胞胎,還是龍鳳胎。今年快五歲了。”

師聞言笑:“五歲的孩子,還小呢。他們還沒有強烈的性別意識,還沒有分別心嘛。喜歡女孩子的衣服、上女廁所,這是平等心,不是問題。”

曉田聽後,開心地笑了。

師說:“如果見到每個人,你都能這樣開心地笑,那就是修行。”

曉田雙手合十,“師父說得太好了!”

師說:“有煩惱,是因為你想有所得。”說著,師伸出手來,以手握空,握住,鬆開,示空掌,手收回身畔。“佛法講的是‘無所得’。以無所得的心去麵對人與事,哪裏會有煩惱?佛陀在《金剛經》中說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無所住的心,就是無所得的心。”

師動作如行雲,若流水,似輕描淡寫,實舉重若輕。

曉田問:“如果有那麼一個人,他做的事讓人不停地起煩惱呢?”

師說:“那你就把他當菩薩看。”

“可他不是菩薩啊。”

師笑:“起煩惱,是因為你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把他當菩薩看,就是要你去看別人的優點。佛眼看人,人人都是佛;修羅看人,人人都是修羅;好人看人,人人都是好人;壞人看人,人人都是壞人。看人人是菩薩,對方不一定現在就是菩薩,但他有未來成為菩薩的可能性。把對方看作菩薩,把他讓你起煩惱的這一切事看作考驗,你能夠不起煩惱,就是精進。”

我在一旁,聽到這裏,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什麼是禪?這就是禪!作為生活禪的首倡者,師父已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禪的方法融會於生活中。我們學修生活禪,是努力地在生活中體驗片刻的禪悅、法喜;師父則是享受著禪的生活,並且輕鬆自如地將禪悅、法喜貫穿於揚眉瞬目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