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死亡,不是結束(1 / 1)

人有的時候會被某種問題所困擾,一時不能釋懷,就會悲從中來。比如,有時懷念已故的親人,有時無端地鬱悶,有時被家庭瑣事困擾,有時是工作上不順心。其實仔細想想,有什麼不能釋懷的呢?人生短短幾十載,何必庸人自擾呢?活著,笑對變故,笑對困難,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聖嚴法師

生命的起點為生,終點為死,這是販夫走卒、帝王將相的共同命運,誰都無法從中逃脫。在我們中國,一個嬰兒呱呱落地,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一個生命的殞落,同樣是如此。其實,古人對生死之事雖然看重,但是卻也看得很開,他們把結婚和死亡說成是紅白喜事。由此可見,死亡是自然的規律,是人生的必然歸宿,所以我們無需害怕,還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死亡。

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你剛剛生出來時,那個時候就是死亡的開始。方生就方死,你剛剛生的時候就是死亡的開始,你認為是死亡的時候,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是方生方死。這就是說生命總歸是要走向死亡的,而死亡可能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佛教中有許多關於“生死輪回”的故事,其實也是想告訴世人這個道理。由此可見,古人對生死之事確實看得很淡然。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人叫孟孫才,他的母親不幸過世了,但他卻沒有給母親花大價錢買楠木棺材,也沒有辦盛大的葬禮,隻是跪在母親的墳前大聲地痛哭。

旁邊的人一看這人如此傷心,都說他是個孝子。久而久之,孟孫才的孝子之名在魯國傳揚開來。這事情被孔子的學生顏回聽了去,他覺得孟孫才沒有哀悼他母親的實際行為,卻能夠獲得聲名,這非常的不合理。顏回自己想不明白,就去問老師孔子。

孔子說:“孟孫才處理喪事的做法確實是盡善盡美了,有些人雖然懂得辦喪事的利益,但是他們卻把這種利益變成了一種形式,用鋪張浪費來體現自己的孝心,這有什麼用呢?孟孫才已經做到從簡辦理喪事了。在孟孫才的眼裏,人生下就是會死的,所以沒有必要大加渲染,也沒有必要太多悲傷。他既不畏懼生,也不害怕死,這才是真正的順應天意啊。”

接著孔子又感慨地說:“隻有我和你這樣的人,才是做夢似的沒有一點兒覺醒的人呢!那些死去了的人,驚擾了自身形骸卻無損於他們的精神,猶如精神的寓所朝夕改變卻並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唯獨孟孫才覺醒,人們哭他也跟著哭,這就是他如此居喪的原因。”

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隻有“既不懼怕生,也不害怕死”的人,才算是真正看破了人生。人生是什麼?出生到死亡,就是我們的一生,人生因死亡而珍貴。正因為死亡讓生命變得有限,生命才會變得如此可貴。當我們開始思考死亡,我們的人生也開始變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