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痛苦中孕育著快樂的種子(1 / 1)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慧律法師

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所以更莊嚴清淨,鮭魚善逆勢而勇上,所以更健碩強壯;探索者不怕危險困難,正因為可以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人生總是充滿了種種的艱難困苦,看起來這些困苦阻擋了人前進的腳步,而事實上,這些屏障是淬煉人生的最好手段,是成功的催化劑。

很多人都在抱怨:我為什麼那麼不順?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也正是這些不順,才給了自己不斷提升的可能。如果因為遇到了一些逆境就自暴自棄,無疑浪費了生命對自己的恩賜。星雲大師開示說:“人生正是因為有著種種的橫逆阻攔,而我們不斷超越升華,才顯出意義。”因此,人生困頓,更要堅強;世道崎嶇;更要勇敢;處事難公,更要自發;做人難正,更要實在。

遇到人生中的逆境,千萬別抱怨,因為抱怨是一個無底的深淵。遇到煩惱抱怨,遇到委屈抱怨,遇到困難抱怨……殊不知,對生活抱怨得太多,發泄得太多,生活就會如數還給你,這就是生活的規律。

有這樣一則故事:

鴦掘摩是一個作惡多端、殺人無數的惡人。後來在佛祖的點化下,他放下屠刀,皈依佛門。

在成為了一個修行者之後,鴦掘摩知道自己過去所做的惡業必定要接受上天的磨難,所以就請求佛陀讓自己出外修行,經受磨難。

他一個人前往荒郊野外去當一名苦行僧,日曬、雨淋、風吹、靜坐,雖然肉體上承受了很多折磨,但是他依然不放棄。在這些時間裏,他吃的是樹根、野草,穿的是破布縫補成的衣服。無論霜雪嚴冬,還是狂風雨露,都不能動搖他苦行的決心,他可以說是苦人所不能苦、修人所不能修。

雖然飽經風雨,但是鴦掘摩卻認為自己仍無法消除過去的種種惡業,於是他去向佛陀請教如何才能讓自己安心。

佛陀告訴鴦掘摩:“你身為佛門中人,應該要走入社會人群。”鴦掘摩聽從佛陀的話,跟其他比丘一樣到城裏托缽。

由於鴦掘摩曾經是有名的惡人,所以不但大人辱罵他,連小孩看見他也紛紛躲避。鴦掘摩向一位懷孕的婦人托缽,那婦人突然肚子痛得哀天叫地。

鴦掘摩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佛陀,並且說:“受人厭棄、咒罵,這些我都不在意,因為我以前做過太多壞事,這是我罪有應得。但是,那位懷孕的婦人一看到我,連胎兒也不得安位,我該怎麼做才能解除她的痛苦呢?”

佛陀要鴦掘摩再去那戶人家,對著那婦人腹中的胎兒說:“過去的我已經死了,現在我已經重生,將永遠不會再開殺戒。”果然,當鴦掘摩將這番話反複說了三次後,婦人腹中的胎兒就安靜了。

此後鴦掘摩比丘走到人群中的時候,依然會有人用石頭和磚塊扔他,甚至拿棍子打他,但鴦掘摩都沒有怨言,也不躲避。

有一天,佛陀看鴦掘摩受了傷,心疼地對他說:“你過去造的惡業確實不小,所以得長期接受磨煉。你要時時把心照顧好,耐心地接受這份果報。”

鴦掘摩比丘平靜地說:“我過去殺生太多、作惡多端,是罪有應得。隻要我不迷失道心,即使生生世世要接受天下人的身心折磨,我也願意。”

佛陀聽了很安慰,讚歎並勉勵他自我覺悟,磨盡一切罪業。最終,鴦掘摩比丘修成了正果。

鴦掘摩在放下屠刀之後依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的修行過程是如此的坎坷,但是他卻沒有抱怨,坦然地接受一切艱難困苦,所以才能修成正果。不抱怨的人生,讓人變得睿智、坦蕩,並最終獲得成功。

無求,自然不爭。

不爭,自然無嗔。

無嗔,自然少怨。

少怨,自然多福。

抱怨是喪誌之始、結仇之源、敗德之行、造業之因。每當你心有不滿時,不妨細細思索;如果夫妻間總是相互指責,那麼溫馨的家庭生活就是鏡花水月;如果朋友間總是互相埋怨,心靈相契的友誼就如陽光炙烤下的白雪,如果同事間無法平心靜氣地相處,團隊的和諧和集體的力量就都是空談。

人們在生活中都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在平靜的港灣中生活的人,很難體會到與風浪搏鬥的樂趣,也很難享受到成功之後的喜悅。隻有在風浪起伏中不抱怨,把握好航船的舵盤,從驚濤駭浪中勇敢穿行而過,才能體會到搏擊的快樂。平靜湖麵從來練不出精幹的水手,隻有那些經得起生活考驗的人,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