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活出清淨豁達的人生(1 / 1)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星雲大師

豁達是什麼?

豁達,是一種處世的境界,是一種智者的心態;是一種寬容,恢弘大度,海納百川;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

豁達的生活態度在古代被視為一種超脫的人生態度,備受推崇。但是在今天講究“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世界裏,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讚同這種生活態度,認為“不計較得失、不在乎輸贏”的豁達態度不是當今社會的生存之道。的確,在當今社會上“競爭”是主旋律,人們都渴望成功,渴望贏得勝利。但是,豁達的心境難道在當今社會中真的不被認可了嗎?不盡然!星雲大師說:豁達,不計較,是任何一個時代的普遍美德,從沒有過時的一天!

2008年的一天,浙江省十佳青年企業家、浙江一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亞津在辦公室自縊;同年,溫州泵閥廠老板朱吉光因不堪承受非法擔保帶來的還款壓力,服毒自盡。不到一個月,就有兩位浙商企業家自殺!再往前追溯,曾經叱吒中國資本市場的湧金係掌門人魏東在北京家中從高樓一躍而下;華縣知名企業家——陝西華乾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段民乾自殺身亡……

從鄭亞津、朱吉光的這些自殺案例來看,起因都是企業發展遇到了困境。他們是當初萬眾矚目的贏家,但是就因為暫時的失敗就選擇了極端的處理方式。這些案例各個觸目驚心,讓人扼腕歎息。在歎息之餘,我們又不禁深思: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贏得起輸不起,為什麼在利益得失麵前有太多人不能看開一些?如果人人都有一份豁達的心境,這樣的慘劇還會再發生嗎?

不夠豁達,讓人在輸輸贏贏的名利場中迷失了自己,最終徹底失敗。豁達一點,就能夠勇敢地麵對輸贏,能夠有卷土重來的勇氣,最後未嚐不會再獲成功。這樣看來,豁達之人到底還是贏家。

北宋文壇盟主蘇軾的一生就是“豁達”二字的真實寫照。

蘇軾一生多次被貶謫,可謂是處處不得誌。就像蘇軾自己在《自題金山畫像》中說的那樣:“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是在麵對種種生活中的逆境時,蘇軾並沒有消極墮落,相反,他以一種豁達超然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在被貶黃州期間,他“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在被貶海南島期間,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在被貶密州期間,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的貶謫生活其實是異常艱苦的,有時甚至食不果腹,但即使是這樣,蘇軾仍然懂得以豁然的心態麵對這一切,他研究美食,創作音樂,鑽研佛法,把酒填詞。蘇軾一生之中最好的文章,大多都是在這一段時間寫成的。

在麵對困境時,蘇軾類的豁達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特色,那就是:超然物外,趨利避害,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因為豁達的心境,蘇軾在重重艱險之中收獲了樂觀的人生,更收獲了文學上的成就。豁達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不會幫助你贏得某方麵的成功,但是卻能在你失敗的時候給你打開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

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隻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隻記得與此相反內容的人。”對於每個人來講,生存所真正需要的物質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卻有人幸福、有人苦惱,豁達的人更容易懂得享受幸福。

豁達意味著風度、胸懷、氣質,意味著親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這些都是能使一個人成功的資本。更為重要的是,豁達的心胸會讓你在“輸”的現實中看到“贏”的另一麵。我們的一生中為了生存都需要不停地奔波,而在奔忙勞碌中將難免遇到各種不順心的事情。有人在輕鬆工作中享受著豐厚的待遇,而你卻做著緊張忙碌的工作但是待遇卻很一般,麵對種種逆境,我們應該學會豁達。要意識到,勞動讓自己鍛煉了才幹、增長了智慧、豐富了社會閱曆,這就是麵對眼前得失的豁達心態。

當在生活中遭遇到種種不幸時,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把逆境變成生活的動力,幸福快樂就會永遠屬於自己。

當生活賜予你幸福,你當然就有幸福,而生活賜予你苦難,記得要豁達,別讓灰色的陰雲飄進你情感的天空,生活中的苦難往往是喜劇的序幕,正所謂有苦就有甜,失敗是成功之母。在避不開的苦難麵前,要學會瀟灑麵對,像接受幸福一樣去接受苦難,你會從中體會到,苦難讓你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