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靜坐常思自己過”是一種反思的功夫,也就是自我批評的本領。
——南懷瑾
中國古代以數字“三”為大,流傳下了許多關於“三”的典故:劉備的“三顧茅廬”,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流傳千古的經典故事,最為有名的還是要說孟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這句“三省吾身”不知激勵了多少古今之人。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個年輕的婦人經常瞞著丈夫去和情人約會。一天,她又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溪邊等候自己的情人。
這時候,有隻狐狸叼著一塊肉來到河邊,看到河裏的魚兒遊來遊去,它便扔下嘴裏的肉,下水去捉魚兒。不料,魚兒發現了動靜,一下子就逃到深水裏去了。狐狸沮喪地上了岸,想再去吃剛剛叼著的肉,卻看見一隻老鷹把肉叼走了。
婦人見此情形,便譏笑狐狸:“你真饞嘴,自己嘴裏有塊肉不吃,偏偏去捉魚。現在好了吧?你弄得兩手空空,真是可笑!”
狐狸看了婦人一眼,反擊道:“你還不是一樣?拋棄丈夫出來會情人,結果情人到現在也沒來,你不也是兩手空空嗎?”
婦人在指責嘲笑狐狸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也犯了和狐狸一樣的錯誤。人生在世,難免會犯錯,但更可怕的是不知自省。
人,必須時刻躬身自省,才能過修德進業。經常反思的人,能夠謹其言而慎其行,不僅利己,更能利人。因此,古人把“善其身”作為處世的原則和標準,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一種道德的標杆。
自省需要勇氣,自省需要膽量,自省需要培養,自省需要麵對。要自省,同時要敢於改正自己的錯誤。自省,既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起點,也是一個人通過修養所要達到的人格境界。
春秋時期,宋昭公治國無方,終於引起動亂。
宋昭公也落得眾叛親離,被迫出逃。在路上,宋昭公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錯誤言行,他對車夫說:“我現在才明白我為何會落得今天這步田地。”車夫問:“是為什麼呢?”
昭公說:“以前,無論我穿什麼衣裳,侍從都說我漂亮,無論我有什麼過失,大臣都說我英明。我總是發現不了自己的過失,最終因得意忘形而落得如此下場。”從此,昭公改弦易轍,注重品德修養,不到兩年,美名傳回宋國。宋人又將他迎回國內,讓他重登王位。他死後,諡為“昭”,就含有稱讚他知過必改的意義。
對待自己,需要自省;對待他人,需要寬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對自我的超越過程,就是自省的過程。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知道自己有缺點;最危險的缺點,就是堅持已有的缺點;最無知的缺點,就是為自己的缺點辯解;最可笑的缺點,就是閉上眼睛也能發現別人的缺點,睜大眼睛也看不見自己的缺點。
自省,就要有一顆平等的心,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無論一個人地位怎麼高、財富怎麼多、頭腦怎麼聰明,也不能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品行修養,要求自己不做虧心事,清白無瑕的立身於天地之間。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以後,蘇格拉底不幸被雅典奴隸主民主派政府逮捕入獄,判了死刑。臨刑前,獄卒問蘇格拉底:“你還有什麼要交代的話?”
蘇格拉底想了想,說:“我還欠鄰居家一隻雞,那是幾年前借人家的。當時因為手頭拮據,沒有付人家錢,後來就一直拖了下來。請您轉告我的家人,讓他們務必代我償還。”獄卒沒有想到,一個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在臨死前考慮的居然是這個問題,所以他以不可思議的口氣問道:“你就沒有別的什麼重要的事情交代?”蘇格拉底說:“沒有了,但這件事關係到我的人品與道德!”聽了蘇格拉底的話,獄卒流下了眼淚。
蘇格拉底的臨終自省雖然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卻體現出了他高尚的道德。其實,所謂“省”就是正視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得如何高尚,從最小的事情上檢討自己,審視自己,才是自省的境界。
古人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就是說,日食過後,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複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如果人能做到這一點,這世界就是一個處處值得你珍惜、值得你留戀、時時能給你帶來快樂和幸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