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擁有一顆清淨心,是幸福之源泉(1 / 1)

擁有一顆清淨心,是幸福之源泉。

——燃燈法師

在現代化城市裏生活的我們,雖然享受著錦衣玉食、聲色名利,卻也為了這種所謂的享受疲於奔命。雖然在物質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但是在這分秒必爭的都市生活中,我們卻常常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疲憊、無奈、壓抑、痛苦和迷失。

我們常常會抱怨:夢想一次次被無情的現實所擊碎,自由被無度滋生的欲望所囚禁,健康被繁忙勞碌所侵蝕……我的人生,即將被毀於一旦!

多少次,我們曾想逃出這囚籠,衝破這束縛!可是我們卻習慣於忙碌,習慣於麻木,習慣於習慣,對於生命中真正美麗的東西,我們也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不要說去體會了。我們一直在苦苦追求幸福,可幸福總好像在下一站;我們常常希冀光明,但無奈黑暗卻總是籠罩我們的生命!

幸福和光明真的那麼遠嗎?未必。一個人是否高貴,與他住的房子大小無關,而是與他的胸懷度量相關。如果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裏,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心。幸福也是如此,你心中有幸福,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俱是幸福所在!

你不一定是一棵大樹,

但至少可以是一棵好的小灌木;

你不一定是江海中的大魚,

但一定可以是一條活潑喜悅的小魚;

你不一定是莊子說的大鵬,

但一定可以是一隻快樂的小鳥。

不同的人生活在同樣的環境,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安寧快樂,而有些人則充滿憂慮和不滿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心中有太多的汙濁與灰塵。

禪宗高僧神秀曾經寫過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此詩非常直觀,講述了神秀多年來參禪悟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成就,但人是有雜念的,需要時時拂試,不讓塵埃落入心靈,心才能如明鏡,才能更好地修行。這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較高的境界了,神秀這首詩也被許多人所稱讚。

但是當時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和尚慧能在看到這首詩之後,卻搖了搖頭,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說人心本來就是幹幹淨淨的,隻要守住自己的內心,世界上無處不是淨土。

和神秀相比,慧能明顯高出一籌,所以五祖附法傳衣於慧能,讓其成為禪宗六祖。

慧能法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道出了人生的真諦:這個世界本來沒有什麼值得煩惱和憂愁的地方,隻要人能夠跟著自己內心的良知前行,便處處皆淨土!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自尋煩惱中度過。我們為自己套上靈魂的枷鎖,然後把自己囿於其中苦苦不能自拔;我們被那些零落的葉子遮住了雙眸,而看不見眼前葳蕤的森林。

禪,有如山泉清流,渾然天成,是存在於宇宙間和人內心裏的超然境界。你看,淙淙清泉,於山窮水盡處,它百轉千折,隨緣安然,任遠道遙,它澄澈見底,甘純清淨。讓自己的心與禪更貼近一些,讓自己進入到更高深的禪意世界,這時候,你的理想、計劃就會明明朗朗、清清淨淨,你就能懂得如何處理,明白人生的真諦。

一個人若是擁有無論紅塵如何紛擾、世事怎樣變遷卻始終不為所動的平淡而質樸的心靈,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抱怨和不滿。在麵對人生中的坎坷和波折,在麵對匆忙而無序的奔波和尋求,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希望,生活也會因此而充滿霞彩;心有菩提,我們就能夠懷抱一份堅信與執著,能夠於苦中作樂、於痛中覺醒,活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色彩,生命就會因此進入一種豁然澄明的境界。

當我們遭遇挫折不幸的時候,去想想生命中那些最美好的東西吧,想想那些閃現的倏然而逝的美麗。每個人都該有個心靈的歸宿,在那裏,沒有煩惱沒有憂愁。隻要心中擁有一份永恒的精神家園,不管有多少歲月陰霾,不管有多少風雨如磐,依然還有春暖花開,還有真情可感,還有回憶相伴。

屈指拈花,不為那凋落的傷感,隻為留住指間的一縷馨香。心懷感恩,常思良善,常想報答,生命就會是一首美麗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