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對我們惡口毀謗、無理謾罵的時候,能夠漠然以對,以沉默來折服惡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擔和勇氣。
——星雲大師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能忍、善忍的人,卻不知道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其實忍的修行非常簡單,就是從忍受別人的謾罵開始。人生在世,難免不被人罵。我們可以控製自己不罵人,但控製不了別人罵自己。所以,難免的謾罵就成為了我們修行路上的首要考驗。
一個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就算不上是有大智慧的智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非常憤怒地說:“是誰在罵我?有本事站出來,要敢做敢當!”這些人如此憤怒,就是因為別人在背後罵了他而已。其實,有人背後罵你,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因為罵人者往往是內心懦弱的人,而背後罵人則更是沒有道德和勇氣的小人而已。對這種人,完全沒有必要將其放在心上。就好比說: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了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呻吟語·應務》中說:“不為外憾,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夠接受他人的指正與批評甚至是謾罵,不為外界的粗言穢語而動氣,才能夠成大器。換言之,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須能忍人所不能忍。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大軍攻打魏國,與諸葛亮對敵的司馬懿在開始的幾場戰役中吃了虧,就閉關不出。
諸葛亮一心想要與司馬懿決戰,所以就派士兵到司馬懿陣前辱罵,但司馬懿卻采取罵不還武的辦法,就是不出兵。
諸葛亮又取出巾幗婦人的衣服,裝在大盒之內,修書一封說司馬懿像女人一樣沒有魄力,不如以後就穿女人的衣服算了。司馬懿看完信後,並不發怒,反而關心起諸葛亮的寢食生活狀況。從來使口中判斷出諸葛亮已經命不久矣。所以更是據守不出,蜀魏雙方在渭水一帶相持了百餘日。結果,諸葛亮不得不撤回漢中,司馬懿防禦成功。
曆史上諸葛亮曾經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氣死曹真,但是在司馬懿麵前,諸葛亮的罵功卻失去了功效。周瑜、王朗、曹真,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由於他們不能忍受謾罵,所以注定他們最終是要失敗的。而司馬懿受辱不嗔則是有容乃大,所以最終能獲得成功。
生活中很多人難以忍受他人的誹謗、中傷,常常會因此變得怒火中燒,甚至會忍不住反唇相譏,最後把事情越搞越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麼不能保持沉默呢?因為別人的誹謗甚至謾罵,根本就不可能給我們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負麵作用,我們幹嗎要讓自己變得衝動,將事情推向不可收拾呢?胡適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有人罵我們,當我們聽到時,自然很生氣,非要跟他拚命不可。可是細分析一下,罵,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不過是由空氣傳來的一種音浪,自然用不著生氣。至於罵我們的人呢?依著化學分析,也不過是個化合物;而被罵的我們呢,也是和罵我們的人一樣,幾種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後,大家都物歸原所,如此看來,所有的罵不過是一種氣體的流動,有什麼了不得?到此地步,就無人無我,四大皆空了。”
麵對無謂謾罵,如果你太當回事兒,反而會因為失去理智而陷入被動。相反,你如果能在別人的刁難中保持冷靜,常常會有好辦法給自己解圍。
法國名人波蓋對馬克·吐溫說:“你們美國人沒事的時候,往往喜歡懷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意思是說美國沒有悠久的曆史。
麵對對方的詰難,馬克·吐溫不慌不忙地回敬說:“法國人沒事的時候,總是想弄清他們的父親是誰,可是很難弄清楚。”
在一次宴席上,馬克·吐溫對一位貴婦說:“夫人,你太美麗了!”但是那婦人非但不領情,還挖苦說:“先生,可是遺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樣的話回答你。”
馬克·吐溫依舊沒有著急,他笑著回答:“那沒關係,你也可以像我一樣說假話。”
廣欽和尚示說:“受戒是受忍辱,當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不理會,那就是戒。”隻有那些懂得戒、心如止水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