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造成更多的惡緣。要是我早退一步,我們就會避免相撞了。
——聖嚴法師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有很多關於“忍”的至理名言,諸如:“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等都是在教人們如何去忍。為什麼我們如此推崇“忍”的意義?就是因為“忍”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懂得“忍”的人,凡事能謀定而後動,更容易獲得成功。
“忍”其實每個人都有,有的人忍寒忍熱,有的人忍饑忍餓,甚至還有人能忍貧忍窮、忍譏忍謗,這些都還比較容易做到,更多時候,人們無法忍耐的東西其實非常抽象,就是一口“氣”。法院裏每天都有許多上訴告狀的人,並不完全是為了財利,很多人隻是為爭一口氣,才到法院裏去爭個輸贏。
俗話說:“不蒸饅頭爭口氣”,許多人就為了心中的這口氣而忍耐不得,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讓自己後悔終生。如果不能忍受心中之氣的話,會讓人變得衝動、盲目,最終會釀成大禍。星雲大師也說:正因為難忍,所以才更要忍,如果容易忍,還要你來忍嗎?
一個人能夠忍受饑寒、貧困並不能證明什麼,但是如果連別人給自己的氣都能忍,那麼便可證明此人是具有大智慧的賢者。
春秋時有個人叫閔子騫,他母親去世早,父親娶了後母,又生了兩個弟弟。
閔子騫的後母經常虐待閔子騫。冬天,後母用棉花給兩個弟弟做棉衣,但是卻用蘆花給閔子騫做衣服。蘆花做衣服看起來很蓬鬆,穿在身上卻沒有保暖的功效。
閔子騫的父親帶他外出,讓他駕馬車。當時天氣非常冷,一陣陣寒風吹過,閔子騫被凍得發抖。閔子騫的父親看到他瑟瑟發抖後非常生氣,斥責他說:“衣服穿得這麼厚了還發抖,是不是有意要詆毀後母?”說完便提起鞭子照閔子騫抽了過去。父親一鞭子打下去,閔子騫的衣服就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這才明白,很生氣,回家就要把妻子休掉。
閔子騫跪下來說:“父親,您不能趕母親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有母親在的時候,隻有我一個人寒冷;假如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就都要挨餓受凍了。”
閔子騫雖然受了後母的氣,卻能忍住自己心中的不滿替後母求情,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讓他人受到傷害,體現了一種忍氣吞聲的高尚。
現實中我們都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總是會說:“我受夠了!我要報複!”在這些人的眼裏,全天下的人都和自己過不去,都在給自己氣受,這樣的人怎麼會快樂呢?麵對別人給自己的氣,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忍。
“氣”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實質上的損害,隻要你能忍,所有的氣都如過眼煙雲、稍縱即逝。但是如果不能忍,那便會給自己帶來看得見的災難。布袋和尚曾經說:“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幹了;他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