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受了氣之後,往往痛哭流淚或暴跳如雷;但是,大哭大鬧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益處,隻是白白浪費精力罷了。假如能忍住眼淚,忍住暴怒,保持平和,保持鎮定,這就是涵養的力量,這就是忍的功夫了。
有一次,張良獨自一人走在一座大橋上,他看見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老人站在橋頭上。老人一見張良過來,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了橋下,更為奇怪的是,這個老頭兒在扔掉自己的鞋子之後,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張良當時非常不高興,心想:這不是在玩弄我嗎?但是因為對方是個老人,就勉強忍住了氣,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子,上來遞給他。
誰知道那老頭兒竟然還不知足,把腳一伸,對張良說:“給我穿上。”
張良想:既然對方是個長輩,這一點要求還是滿足了他吧。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起鞋子給他穿上。
那老頭兒看張良給自己穿好了鞋子,也不說聲謝謝,隻是微微一笑,站起來走了。
遇到了這樣的一個怪人,張良非常驚訝,就呆呆地看著老頭兒的背影。
隻見那老頭兒走了一段路之後,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不錯呀,我很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吧。”
張良知道這個人一定大有來曆,趕緊下跪答應。
第五天,張良很早就趕到橋上去。誰知道自己到了橋上,那個老人早已經到了!老頭非常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家約見,就該早一點來,怎麼反叫我等你呢?”
張良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非常慚愧。那老頭兒說:“去吧,再過五天,早一點兒來。”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這天早早地到了橋上。但是老頭兒還是來得比他早。
老頭兒瞪了張良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張良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趕到橋上。天亮之後,那老頭兒一步一步地邁過來了。他看見張良,顯得非常滿意,說:“這就對了。”說完,從袖裏掏出一部書來給張良,說:“回去好好地讀,將來便會大有作為。”
張良趁著晨光拿出書來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從那之後,張良就刻苦鑽研兵法,後來成了一個有名的軍事家,並最終幫助劉邦推翻了秦朝。
因為張良能忍受別人給他的氣,所以能獲得賞識,得到寶貴的兵法。忍氣,不是懦弱,不是無用;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智慧。忍意味著冷靜、擔當、不為外物所動,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謂的動心忍性,就是說人不應該被外界的氣所激怒,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態,冷靜地思考,這才是成大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