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難以忍受他人的誹謗或中傷,常常會因此而怒火中燒,甚至會忍不住反唇相譏。星雲大師說:忍可以化為力量,因為忍是內心的智能,忍是道德的勇氣,忍是寬容的慈悲,忍是見性的菩提。所以,我們需要多一些的忍耐。忍耐,絕非是懦弱,而是一種德行和境界。不被外界的“氣”所激怒,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態,冷靜地思考,才是成大事的根本。
做人,唯有寬大容物才能成就自己。
——聖嚴法師
現代人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沉不住氣,一有點小委屈、小衝突就難以克製自己的情緒,總想發泄出來才肯罷休,忍耐的程度越來越低。
別人對我出言不遜,我必須惡語相加才覺得舒服;別人在我麵前耀武揚威、春風得意,我必須嫉妒、誣陷才肯罷休;我不能忍受生活的各種壓力,便不停地抱怨和自棄;不能忍受貧苦,便會想方設法地投機取巧。總而言之,不能忍者,生活便會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
忍是一種功德,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隻有懂得隱忍的人,才能更好地在這世界上生存。
寺廟裏有尊銅鑄的大佛和一口大鍾,大鍾每天被人重重地擊打,發出一陣陣哀鳴,而大佛則每天坐在那裏,靜靜地享受著別人的頂禮膜拜。
到了夜深人靜、四下無人的時候,大鍾向大佛提出抗議:“你我原本都藏在深山,但是如今你卻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向你獻花供果、燒香奉茶,甚至對你頂禮膜拜。但每當有人拜你之時,我就要挨打,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聽後思索了一會兒,微微一笑,然後安慰大鍾說:“大鍾啊,你也不必豔羨我,你知道嗎?當初我在工匠手中的時候,忍受這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曆經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點落下的刀錘……千錘百煉才鑄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難,你不曾忍受,我走過難忍的苦行,才坐在這裏,接受鮮花供養和人類的禮拜!但是你,別人隻在你身上輕輕地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痛得不停喊叫!”
大鍾聽後,若有所思。
佛像之所以能夠受人頂禮膜拜,就是因為他忍耐住了千錘百煉。忍耐,是成功的基石。縱觀曆史,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日,那些懂得隱忍、厚積薄發的人往往才能獲得成功。
舜的父親是個盲人,在舜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給他找了一個後媽,並又生了一個兒子。
舜的父親更喜歡後妻的兒子,舜不能有一點點小的過失,否則就要遭到父親的毒打。
雖然遭受了家庭中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舜卻一直默默地忍受,從來沒有對父親有過不恭之舉。
舜非常聰明,當他看出父親對自己動了殺機的時候,就會找個地方躲起來,讓父親找不到他;但如果父親有事情需要他,他又總在旁邊恭候著。
有一次,舜爬到糧倉頂上去塗泥巴,他的父親覺得這是殺死舜的一個好機會,就在下麵放火焚燒糧倉,舜借助兩個鬥笠巧妙地保護了自己,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後來,父親又指派舜去挖井,舜知道父親一定是想害自己,就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果然不出舜的所料,當他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裏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走了。
舜的父親以為舜這下死定了,就在家裏設宴慶祝,但是沒有想到舜卻活著回來了。舜的父親看見舜安然無恙,還假惺惺地說:“你跑到哪裏去了?我們特別想你啊……”
舜的父親如此對待舜,但是舜卻依然默默忍受,這讓周圍的人都誇讚舜的賢良和忠孝,大家都很佩服他,願意聽從他的領導。後來舜成為了華夏文明史上著名的人物。
忍耐,絕非是懦弱,而是一種德行和境界。星雲大師說:忍可以化為力量,因為忍是內心的智能,忍是道德的勇氣,忍是寬容的慈悲,忍是見性的菩提。忍的含義如此豐富,自然能夠為幸福人生增添更多的滋養。
在武俠小說中,武功練到極致的時候可以做到無招勝有招,而忍的最高境界也正是“心中無忍”。僅僅是臉上、口上的忍還遠遠不夠,真正的忍是放在心上的。一個懂得了“忍”之真意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這種不需要力氣、分毫不勉強的忍耐,才是有境界的忍耐。
人都在追求一種生活的境界,也許對於不同人來講追求的境界也有所不同,但是忍的境界,卻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擁有的。星雲大師認為: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認為最大的德行。無邊的罪過,在於一個“嗔”字;無量的功德,在於一個“忍”字。有此可見,“忍”在任何一種文化中都被認可,可以說得上是一種普世的德行。